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符号说明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30页 |
引言 | 第10页 |
1.1 丁戊共聚物的概述 | 第10-11页 |
1.2 丁戊共聚用稀土催化体系概述 | 第11-22页 |
1.2.1 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2 催化体系的活性影响因素 | 第14-21页 |
1.2.3 催化体系的优点 | 第21-22页 |
1.3 丁戊共聚用稀土催化体系的聚合工艺 | 第22-25页 |
1.3.1 催化体系的聚合机理 | 第22-23页 |
1.3.2 催化体系的聚合动力学 | 第23-24页 |
1.3.3 催化体系的聚合方法 | 第24-25页 |
1.4 稀土丁戊共聚物 | 第25-28页 |
1.4.1 稀土丁戊共聚物的研究概况 | 第25-26页 |
1.4.2 稀土丁戊共聚物的性能特点 | 第26-27页 |
1.4.3 稀土丁戊共聚物的展望 | 第27-28页 |
1.5 选题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2 实验部分 | 第30-37页 |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第30-31页 |
2.1.1 实验主要原料 | 第30页 |
2.1.2 实验主要仪器 | 第30-31页 |
2.2 实验原材料的精制 | 第3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2.3.1 新癸酸钕的制备方法 | 第31页 |
2.3.2 新癸酸钕的稀土催化体系的制备 | 第31-32页 |
2.3.3 稀土催化剂聚合丁二烯与异戊二烯共聚物的聚合方法 | 第32页 |
2.3.4 原材料的微水含量的测定 | 第32页 |
2.3.5 异戊二烯单体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 | 第32-33页 |
2.4 丁戊共聚物的测试方法 | 第33-37页 |
2.4.1 FTIR红外光谱法 | 第33-34页 |
2.4.2 1H-NMR法 | 第34-35页 |
2.4.3 差示扫描量热法 | 第35页 |
2.4.4 聚合物转化率的测定 | 第35-36页 |
2.4.5 凝胶渗透色谱法 | 第36-37页 |
3 催化体系对丁戊共聚合影响 | 第37-48页 |
3.1 前言 | 第37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7-46页 |
3.2.1 催化体系中单体Ip加入量对丁戊共聚合的影响 | 第37-39页 |
3.2.2 催化体系的陈化温度对丁戊共聚合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3 催化体系的陈化时间对丁戊共聚合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4 催化体系中[Al]/[Nd]比对丁戊共聚合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5 催化体系中[Cl]/[Nd]对丁戊共聚合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6 催化体系各组分的加料顺序对丁戊共聚合的影响 | 第43-45页 |
3.2.7 催化体系各陈化条件的GPC和Tg表征 | 第45-46页 |
3.3 本节结论 | 第46-48页 |
4 聚合条件对于丁戊共聚物的影响 | 第48-62页 |
4.1 前言 | 第48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8-60页 |
4.2.1 聚合时间对丁戊共聚物的影响 | 第48-50页 |
4.2.2 聚合温度对丁戊共聚物的影响 | 第50-53页 |
4.2.3 单体配比对丁戊共聚物的影响 | 第53-58页 |
4.2.4 催化剂用量Nd/(Bd+Ip)对丁戊共聚物的影响 | 第58-60页 |
4.3 本节结论 | 第60-62页 |
5 填充油对于丁戊共聚物的影响 | 第62-69页 |
5.1 前言 | 第62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2-68页 |
5.2.1 充油丁戊共聚物的制备 | 第62-63页 |
5.2.2 环保型环烷油对丁戊共聚物的影响 | 第63-64页 |
5.2.3 白矿油对丁戊共聚物的影响 | 第64-67页 |
5.2.4 聚合首釜填充油对丁戊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 第67页 |
5.2.5 聚合首釜填充油时丁戊共聚物的凝胶渗透色谱谱图 | 第67-68页 |
5.3 本节结论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