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高分子化合物工业(高聚物工业)论文--生产过程论文--聚合反应过程论文

超支化聚缩醛的制备及其在药物载体领域的应用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9页
    1.1 超支化聚合物第13-16页
        1.1.1 超支化聚合物的发展历史第13-14页
        1.1.2 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单元第14-15页
        1.1.3 超支化聚合物的支化度第15-16页
    1.2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第16-21页
        1.2.1 SMM法制备超支化聚合物第16-18页
        1.2.2 DMM法制备超支化聚合物第18-21页
    1.3 超支化聚合物的改性第21-25页
        1.3.1 末端改性第22页
        1.3.2 末端接枝法第22-23页
        1.3.3 表面生长法改性第23-24页
        1.3.4 超接枝法改性第24-25页
    1.4 超支化聚合物的应用第25-28页
        1.4.1 在工程材料领域的应用第25页
        1.4.2 在电极材料领域的应用第25-26页
        1.4.3 在涂料领域的应用第26页
        1.4.4 在纳米载体材料领域的应用第26-27页
        1.4.5 在生物载体材料领域的应用第27-28页
    1.5 课题提出第28-29页
第二章 超支化聚缩醛(HBPAs)的合成第29-37页
    2.1 引言第29-30页
    2.2 实验部分第30-31页
        2.2.1 试剂第30页
        2.2.2 仪器第30页
        2.2.3 超支化聚缩醛(HBPAs)的合成第30-31页
        2.2.4 聚合物的降解第3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1-36页
        2.3.1 超支化聚缩醛的合成与表征第31-34页
        2.3.2 超支化聚缩醛的降解第34-35页
        2.3.3 HBPA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第35-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超支化聚缩醛(HBPAs)的改性第37-44页
    3.1 前言第37-38页
    3.2 实验部分第38-39页
        3.2.1 试剂第38页
        3.2.2 仪器第38页
        3.2.3 PEG-NHNH2的合成第38页
        3.2.4 HBPAs-PEG的合成第38-39页
        3.2.5 HBPAs-PEG的降解第3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9-43页
        3.3.1 PEG-NHNH2的合成第39-40页
        3.3.2 HBPAs-PEG的合成第40-41页
        3.3.3 HBPAs-PEG的降解第41-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HBPAs在制备载药微球上的应用第44-55页
    4.1 前言第44页
    4.2 实验部分第44-46页
        4.2.1 试剂第44-45页
        4.2.2 仪器第45页
        4.2.3 多孔微球的制备第45页
        4.2.4 载药共混微球的制备第45-46页
        4.2.5 多孔微球的表面亲水改性第46页
        4.2.6 载药共混微球的载药率及载药效率的测定第46页
        4.2.7 载药共混微球的释药第4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6-54页
        4.3.1 超支化聚缩醛用于多孔微球的制备第46-48页
        4.3.2 共混微球降解过程的观察及致孔机理研究第48-49页
        4.3.3 多孔微球的孔径控制第49页
        4.3.4 多孔微球的亲水改性第49-50页
        4.3.5 与其它致孔剂的比较第50-52页
        4.3.6 载药共混微球的制备及释药第52-54页
    4.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HBPAs-PEG在制备载药胶束上的应用第55-61页
    5.1 前言第55页
    5.2 实验部分第55-57页
        5.2.1 试剂第55页
        5.2.2 仪器第55-56页
        5.2.3 胶束的制备第56页
        5.2.4 载药胶束的制备第56页
        5.2.5 胶束粒径的表征第56页
        5.2.6 胶束形貌特征的表征第56页
        5.2.7 胶束稳定性的研究第56页
        5.2.8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第56-57页
        5.2.9 载药率和载药效率第57页
        5.2.10 释药实验第5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7-59页
        5.3.1 胶束的粒径和形貌第57-58页
        5.3.2 胶束的稳定性第58-59页
        5.3.3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第59页
        5.3.4 载药及释药第59页
    5.4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六章 结论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70页
作者简历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用于抗肿瘤药物评价的三维肿瘤细胞体系的构建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IT-SOFC LSCM及NiO-LSCM复合阳极的制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