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籍学者孙康宜的文学经典研究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文学经典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孙康宜的文学经典研究成就 | 第12-13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孙康宜对文学经典建构因素的探讨 | 第15-24页 |
第一节 美学价值与权力因素的双重标准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王士祯典范诗人地位的形成 | 第16-19页 |
一、独具特色的诗歌创作和诗论 | 第16-17页 |
二、遗民诗人的支持和褒扬 | 第17-18页 |
三、最高统治者的赏识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剪灯新话》在东亚国家经典地位的形成 | 第19-24页 |
一、《剪灯新话》的反战争和反理性色彩 | 第19-20页 |
二、《剪灯新话》在国内外的传播过程 | 第20-22页 |
三、《剪灯新话》成为异国经典的原因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传统文学经典中的“面具”美学研究 | 第24-37页 |
第一节 “面具”美学概念的提出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托喻诗中的“性别面具” | 第25-29页 |
一、男性诗人的托喻传统 | 第25-26页 |
二、女性作品中的性别倒置 | 第26-28页 |
三、“性别面具”背后的文化意蕴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吴梅村作品的隐情与“面具” | 第29-33页 |
一、乱世遗恨与“面具”策略的使用 | 第29页 |
二、抒情式传奇中的隐情寄托 | 第29-31页 |
三、戏剧性诗歌中的“面具”策略 | 第31-33页 |
第四节 经典“面具”下的陶潜 | 第33-37页 |
一、隐逸诗人楷模的形成 | 第33-34页 |
二、传统读解方式对陶潜的误读 | 第34-35页 |
三、“面具式”解读与“全人式”研究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女性文学传统的再发现和经典化建构 | 第37-49页 |
第一节 对女性文学经典缺失的分析 | 第37-38页 |
第二节 词体复兴过程中的女性词人研究 | 第38-42页 |
一、柳如是与青楼伎师传统 | 第39-40页 |
二、徐灿与名门淑媛传统 | 第40-41页 |
三、两种词学传统的交汇与融合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寡妇诗人的文学声音研究 | 第42-44页 |
一、“诗穷而后工”的见证 | 第42-43页 |
二、生活体验和精神追求的真实传达 | 第43页 |
三、超脱俗世的另类人生 | 第43-44页 |
第四节 末世才女的乱离诗研究 | 第44-49页 |
一、女性乱离诗写作传统的建立 | 第45页 |
二、对个人经历和历史的见证 | 第45-46页 |
三、对文人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3页 |
一、融汇中西的学术研究视野 | 第49-50页 |
二、对文本资料的重视 | 第50-51页 |
三、文化诗学的阐释方法 | 第51-52页 |
四、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经典的存在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