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微反应器法制备高性能稀土掺杂纳米发光颗粒及其成核生长过程控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3页
   ·引言第14-15页
   ·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光原理第15-18页
   ·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技术第18-20页
   ·稀土纳米发光材料的水相合成研究第20-23页
   ·稀土掺杂基质材料的选择第23页
   ·微反应器技术的发展概况第23-30页
     ·微反应器的概念及种类第23-25页
     ·微反应器技术的优势第25-26页
     ·芯片型微反应器的应用第26-29页
     ·微细管型微反应器的应用第29-30页
   ·微波辐射加热法的概况第30页
   ·论文的研究意义第30-31页
   ·研究目标、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31-33页
     ·研究目标第31页
     ·研究内容第31-32页
     ·论文的研究意义第32-33页
第二章 微流体技术合成LaF_3/LaPO_4:Ln~(3+)(Ln~(3+)=Ce~(3+),Tb~(3+),Eu~(3+))纳米颗粒工艺的优化第33-49页
   ·前言第33页
   ·微细管型微反应器的制作第33-34页
   ·实验原料及仪器第34-35页
   ·实验过程第35-36页
   ·表征方法第36-39页
     ·X射线衍射第36页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36-37页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第37页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37页
     ·荧光光谱分析第37-38页
     ·量子产率的测定第38页
     ·产率的测定第38-39页
   ·结果研究与讨论第39-47页
     ·物相的确定第39-41页
     ·微结构分析第41-42页
     ·红外光谱分析第42-43页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第43页
     ·荧光性能分析第43-46页
     ·量子产率的分析第46-47页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三章 微流体技术分离纳米材料成核与生长过程的研究第49-61页
   ·前言第49-50页
   ·实验过程第50-51页
     ·分步实验过程第50-51页
     ·对比实验的设计第51页
   ·分步法的理论分析第51-53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3-60页
     ·晶体结构分析第53-55页
     ·微结构分析第55-57页
     ·荧光性能分析第57-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微波辐射微流体技术控制纳米材料的成核与生长过程第61-81页
   ·前言第61-62页
   ·实验方法及制备过程第62-63页
   ·微波辐射促进作用研究第63-67页
     ·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比较第63-64页
     ·结晶性能的促进第64-65页
     ·荧光性能的增强第65-66页
     ·产品产率的提高第66-67页
   ·连续成核与生长的控制研究第67-76页
     ·XRD分析第67页
     ·TEM分析第67-70页
     ·成核与生长的分析第70-73页
     ·荧光性能分析第73-75页
     ·微波辐射对产率的提高作用第75-76页
   ·微波对LaPO_4:Eu纳米颗粒的特殊作用第76-80页
     ·XRD衍射强度渐变第76-77页
     ·形貌及晶体结构分析第77-78页
     ·荧光性能分析第78-79页
     ·微波微反应器法控制纳米颗粒机理的探讨第79-80页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五章 微反应器法连续合成水溶性LaF_3:Eu@LaF_3纳米核壳发光颗粒第81-87页
   ·前言第81-82页
   ·LaF_3:Eu@LaF_3核壳结构纳米发光颗粒的制备第82-83页
   ·LaF_3:Eu@LaF_3核壳结构纳米发光颗粒的结果与讨论第83-85页
     ·晶体结构分析第83页
     ·形貌分析第83-84页
     ·荧光性能分析第84-85页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第87-91页
   ·全文总结第87-89页
     ·论文的主要结论第87-89页
     ·本文的主要特色和创新第89页
   ·建议与展望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100页
附录Ⅰ-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第100-101页
附录Ⅱ-致谢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针织结构对复合材料渗透率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纳米纤维素基分离材料的制备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