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ARCGIS技术在风景园林地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5-16页
    1.4 研究方法第16页
        1.4.1 资料查阅法第16页
        1.4.2 实例分析法第16页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4页
        1.5.1 国外ARCGIS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第17页
        1.5.2 国内ARCGIS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第17-18页
        1.5.3 国内外风景园林的发展历程第18-20页
        1.5.4 国外关于ARCGIS在风景园林设计领域的应用第20-22页
        1.5.5 国内关于ARCGIS在风景园林设计领域的应用第22-24页
第2章 地形设计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第24-35页
    2.1 地形概述第24-25页
    2.2 地形的类型第25-29页
        2.2.1 自然地形第26-28页
        2.2.2 人工地形第28-29页
    2.3 地形在园林中的主要功能第29-32页
        2.3.1 地形的基本功能第29-31页
        2.3.2 地形的扩展功能第31-32页
    2.4 地形对园林景观的影响第32-33页
        2.4.1 影响园林空间的美学观感第32-33页
        2.4.2 影响园林景观的空间感受第33页
        2.4.3 影响园林场地的自然营造第33页
    2.5 地形设计的原则第33-34页
    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ARCGIS技术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第35-51页
    3.1 ARCGIS在规划设计资料收集中的作用第35-36页
    3.2 ARCGIS在风景园林数据分析中的作用第36页
    3.3 ARCGIS在风景园林数据查询中的作用第36-37页
    3.4 ARCGIS在风景园林景观表达中的作用第37页
    3.5 ARCGIS在风景园林景观评价中的作用第37-38页
    3.6 ARCGIS在风景园林地形设计中的优势第38-39页
        3.6.1 场地景观的可视化第38页
        3.6.2 规划布局科学化第38页
        3.6.3 三维空间动态显示第38-39页
    3.7 ARCGIS在风景园林地形设计中的分析应用第39-50页
        3.7.1 地形地势分析第39-45页
        3.7.2 景观视觉分析第45-49页
        3.7.3 地形的三维可视化展示第49-50页
    小结第50-51页
第4章 案例分析第51-67页
    4.1 朱雀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情况介绍第51页
    4.2 研究材料与方法第51-53页
        4.2.1 材料的选择第51页
        4.2.2 研究方法第51-53页
    4.3 场地景观分析与规划第53-58页
        4.3.1 用地适应性分析第53-56页
        4.3.2 可游览区域分析第56-58页
    4.4 景观敏感度的分析与评价第58-65页
        4.4.1 景观敏感度测定原理第58-59页
        4.4.2 景观敏感因子的选择第59页
        4.4.3 景观敏感的的分析与等级划分第59-64页
            4.4.3.1 坡度景观敏感度(Sa)的测定与等级划分第59-60页
            4.4.3.2 距离景观敏感度(Sd)的测定与等级划分第60-62页
            4.4.3.3 视域机率景观敏感度(St)的测定及等级划分第62-64页
        4.4.4 综合景观敏感度(S)等级划分与分析第64-65页
    4.5 朱雀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建议第65-66页
        4.5.1 在功能分区上第65页
        4.5.2 在景观建筑与公共设施规划上第65页
        4.5.3 在道路布局上第65-66页
        4.5.4 在山体防护上第66页
    小结第66-67页
第5章 结论与讨论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75-76页
    作者简介第75页
    科研成果第75页
    获奖情况第75-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单模型多任务人脸识别与属性分析及系统实现
下一篇:个性化的网络商品评论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