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基于有机—无机复合膜电极电控分离废水中的铅、钠离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4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1 重金属离子的分离第12-13页
        1.1.2 碱金属离子的分离第13页
    1.2 电控离子交换技术第13-14页
    1.3 电活性离子交换材料的分类第14-18页
        1.3.1 无机材料第15-16页
        1.3.2 有机导电聚合物材料第16-17页
        1.3.3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第17-18页
    1.4 介孔分子筛SBA-15第18-20页
        1.4.1 SBA-15的概述第18-19页
        1.4.2 SBA-15的应用第19-20页
    1.5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UiO-66第20-22页
        1.5.1 UiO-66的概述第20-21页
        1.5.2 UiO-66的应用第21-22页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第22-24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4-30页
    2.1 实验仪器第24页
    2.2 实验药品第24-26页
    2.3 分析测试方法第26-30页
        2.3.1 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第26页
        2.3.2 N2吸附-脱附等温线第26-27页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第27页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27页
        2.3.5 热重分析(TG)第27页
        2.3.6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27-28页
        2.3.7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S)第28-30页
第三章 新型电位触发式SBA-15/PANI/PSS复合膜用于选择性去除废水中的铅离子第30-50页
    3.1 引言第30-31页
    3.2 实验部分第31-33页
        3.2.1 SBA-15分子筛的制备第31页
        3.2.2 复合膜电极的制备第31-32页
        3.2.3 复合膜的形貌和电化学表征第32页
        3.2.4 吸附实验第32页
        3.2.5 分配性实验第32-3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3-49页
        3.3.1 N2吸脱附等温线第33-34页
        3.3.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34页
        3.3.3 SEM表征第34-35页
        3.3.4 复合膜的热重分析第35-36页
        3.3.5 SBA-15/PANI/PSS复合膜的电化学制备分析第36-37页
        3.3.6 SBA-15/PANI/PSS复合膜的电控离子交换行为第37-39页
        3.3.7 扫速对SBA-15/PANI/PSS复合膜ESIX行为的影响第39-45页
        3.3.8 电位施加对SBA-15/PANI/PSS复合膜吸附性的影响第45-47页
        3.3.9 SBA-15/PANI/PSS复合膜的选择性研究第47-49页
    3.4 结论第49-50页
第四章 一步共沉积法制备PPy/UiO-66复合膜及其对钠离子电控离子交换性能的考察第50-62页
    4.1 引言第50-51页
    4.2 实验部分第51-52页
        4.2.1 UiO-66材料的制备第51页
        4.2.2 PPy/UiO-66复合膜的制备第51-52页
        4.2.3 PPy/UiO-66复合膜的表征第5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2-61页
        4.3.1 UiO-66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第52-53页
        4.3.2 UiO-66和PPy/UiO-66的XRD分析第53-54页
        4.3.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54-55页
        4.3.4 SEM表征第55页
        4.3.5 PPy/UiO-66复合膜的电控离子交换性能表征第55-57页
        4.3.6 PPy/UiO-66复合膜的动态吸脱附性能第57-58页
        4.3.7 扫速对PPy/UiO-66复合膜的电控离子交换性能的影响第58页
        4.3.8 PPy/UiO-66复合膜对不同离子的ESIX行为第58-60页
        4.3.9 PPy和PPy/UiO-66的离子交换性能测试第60-61页
    4.4 结论第61-62页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62-66页
    5.1 结论第62-63页
    5.2 创新点第63页
    5.3 展望第63-66页
参考文献第66-78页
致谢第78-80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东省典型蔬菜产地土壤中主要重金属形态分析
下一篇:城镇化对溪流水质和水生昆虫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湟水河上游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