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表面光整加工技术概述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磁性磨具光整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4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页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粘弹性磁性磨具制备及加工机理 | 第18-28页 |
2.1 粘弹性磁性磨具组成 | 第18-19页 |
2.2 粘弹性磁性磨具性能要求 | 第19页 |
2.3 粘弹性磁性磨具制备 | 第19-22页 |
2.3.1 粘弹性磁性磨具基体的选择 | 第19-20页 |
2.3.2 磨粒相与铁磁相的表面改性 | 第20页 |
2.3.3 磨粒相与铁磁相的混合 | 第20-21页 |
2.3.4 基体与两相的混合 | 第21-22页 |
2.4 粘弹性磁性磨具加工机理 | 第22-26页 |
2.4.1 数学模型 | 第22-23页 |
2.4.2 磨具的应变与加工条件的关系 | 第23页 |
2.4.3 磨具的磨削作用 | 第23-25页 |
2.4.4 磨具的翻滚与滑擦作用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PVA粘弹性磁性磨具的实验研究 | 第28-50页 |
3.1 以PVA为基体的粘弹性磁性磨具 | 第28-30页 |
3.1.1 制备 | 第28页 |
3.1.2 磨具的蠕变实验 | 第28-30页 |
3.1.2.1 实验设备 | 第28页 |
3.1.2.2 实验参数 | 第28-29页 |
3.1.2.3 实验结论 | 第29-30页 |
3.2 铝合金管外圆表面加工实验研究 | 第30-40页 |
3.2.1 实验设备 | 第30页 |
3.2.2 实验试件 | 第30-31页 |
3.2.3 实验参数 | 第31页 |
3.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1-40页 |
3.2.4.1 工件转速的影响 | 第31-33页 |
3.2.4.2 磨粒相粒径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4.3 磨粒相与铁磁相的质量比的影响 | 第34-36页 |
3.2.4.4 基体与两相质量比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4.5 放置时间的影响 | 第37-40页 |
3.3 铝合金管内圆表面加工实验研究 | 第40-49页 |
3.3.1 实验设备 | 第40页 |
3.3.2 实验试件 | 第40页 |
3.3.3 实验参数 | 第40页 |
3.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49页 |
3.3.4.1 铝合金管内圆加工磨具性能基础实验 | 第40-42页 |
3.3.4.2 基体与两相质量比的影响 | 第42-44页 |
3.3.4.3 磨粒相与铁磁相质量比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4.4 磨粒相粒径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4.5 工件转速的影响 | 第46-48页 |
3.3.4.6 磨具放置时间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及工艺优化 | 第50-64页 |
4.1 实验条件及参数 | 第50页 |
4.2 响应曲面实验设计 | 第50-51页 |
4.3 中心复合实验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4.4 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 | 第52-62页 |
4.4.1 响应曲面回归分析 | 第52-59页 |
4.4.2 模型回归方程 | 第59-60页 |
4.4.3 模型可信度验证及加工工艺参数优化 | 第60-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以硅橡胶为基体的粘弹性磁性磨具制备及探究实验 | 第64-74页 |
5.1 以硅橡胶为基体的粘弹性磁性磨具制备 | 第65-68页 |
5.1.1 基体 | 第65-67页 |
5.1.2 添加剂 | 第67页 |
5.1.3 磨粒相和铁磁相 | 第67-68页 |
5.1.4 制备 | 第68页 |
5.2 加工实验 | 第68-69页 |
5.2.1 实验设备 | 第68页 |
5.2.2 实验试件 | 第68页 |
5.2.3 实验参数 | 第68-69页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9-73页 |
5.3.1 交联剂的影响 | 第69-71页 |
5.3.2 工件转速对加工效果的影响 | 第71-72页 |
5.3.3 碳化硅与羰基铁粉质量比的影响 | 第72-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86-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