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涡旋压缩机的发展历程及应用 | 第12-14页 |
1.1.1 涡旋压缩机的发展历程 | 第12-14页 |
1.1.2 涡旋机械的应用 | 第14页 |
1.2 涡旋压缩机摩擦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分形接触理论在摩擦学中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分形理论在表面微观形貌表征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2 分形接触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 第16页 |
1.3.3 分形理论在表面磨损问题中的应用 | 第16页 |
1.3.4 分形理论在摩擦信号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来源和意义 | 第17-18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1.4.2 发展前景和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8-19页 |
1.5.1 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 第18页 |
1.5.2 本课题创新性 | 第18-19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涡旋压缩机的摩擦及力学分析 | 第20-30页 |
2.1 涡旋压缩机的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20-21页 |
2.2 动涡旋盘受力分析 | 第21-24页 |
2.2.1 气体力分析 | 第21-24页 |
2.2.2 非气体力分析 | 第24页 |
2.3 倾覆力矩 | 第24-26页 |
2.4 动涡盘轴向力的平衡 | 第26-27页 |
2.5 涡旋压缩机的主要摩擦副分析 | 第27-29页 |
2.5.1 动、静涡盘之间的摩擦 | 第27-28页 |
2.5.2 动涡盘与支架体之间的摩擦磨损 | 第28页 |
2.5.3 动涡盘与曲柄销之间的摩擦 | 第28页 |
2.5.4 防自传机构与动涡盘以及支架体之间的摩擦磨损 | 第28-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摩擦副材料摩擦性能的试验研究 | 第30-39页 |
3.1 微观表面轮廓分布 | 第30-32页 |
3.2 表面形貌的测量 | 第32-34页 |
3.2.1 微观表面形貌的测量方法 | 第32页 |
3.2.2 试验仪器 | 第32-33页 |
3.2.3 试样制备 | 第33-34页 |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4-37页 |
3.3.1 磨损前后表面形貌的变化 | 第34-35页 |
3.3.2 磨损前后表面轮廓的测量及分形表征 | 第35-37页 |
3.3.3 PV值对摩擦因数的影响 | 第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摩擦因数时间序列分形行为研究 | 第39-48页 |
4.1 分形几何理论 | 第39-40页 |
4.1.1 分形的基本概念 | 第39页 |
4.1.2 分形维数 | 第39-4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4.2.1 试样准备 | 第40页 |
4.2.2 试验方法及数据采集 | 第40-41页 |
4.3 试验结果及分形表征 | 第41-46页 |
4.3.1 摩擦因数时间序列曲线 | 第41-42页 |
4.3.2 摩擦因数时间序列信号分形表征 | 第42-46页 |
4.4 实验结论 | 第46-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涡旋盘轴向端面摩擦力分形预测模型 | 第48-56页 |
5.1 粗糙表面接触理论 | 第48-51页 |
5.1.1 单峰接触 | 第48-49页 |
5.1.2 理想粗糙表面的接触 | 第49-50页 |
5.1.3 实际粗糙表面的微观接触 | 第50-51页 |
5.1.4 塑性指数 | 第51页 |
5.2 涡旋盘所受轴向等效力 | 第51-52页 |
5.3 动静涡旋盘轴向接触面积分析 | 第52-53页 |
5.3.1 动静涡旋盘轴向端面名义接触面积 | 第52页 |
5.3.2 动静涡旋盘端面实际接触面积 | 第52-53页 |
5.4 动静涡盘轴向端面接触摩擦力分析 | 第53-55页 |
5.4.1 微凸体接触引起的摩擦 | 第54页 |
5.4.2 流体黏性剪切摩擦力 | 第54页 |
5.4.3 涡旋盘齿顶摩擦力分形预测模型 | 第54-5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