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创业型大学定义的研究 | 第13-15页 |
1.2.2 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第21-39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1.1 三螺旋理论 | 第21-23页 |
2.1.2 组织变革理论 | 第23-24页 |
2.2 创业型大学 | 第24-31页 |
2.2.1 创业教育的概念 | 第24-25页 |
2.2.2 创业型大学的概念 | 第25-26页 |
2.2.3 创业型大学的基准 | 第26-31页 |
2.3 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 | 第31-39页 |
2.3.1 发展模式的概念 | 第31页 |
2.3.2 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的概念 | 第31-32页 |
2.3.3 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32-35页 |
2.3.4 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及特征 | 第35-39页 |
第三章 创业型大学典型案例分析 | 第39-59页 |
3.1 麻省理工学院 | 第39-44页 |
3.1.1 目标要素的延续 | 第39页 |
3.1.2 结构要素的支撑 | 第39-42页 |
3.1.3 机制要素的推动 | 第42页 |
3.1.4 环境要素的影响 | 第42-43页 |
3.1.5 文化要素的牵引 | 第43-44页 |
3.2 华威大学 | 第44-48页 |
3.2.1 目标要素的确立 | 第44页 |
3.2.2 结构要素的管理 | 第44-45页 |
3.2.3 机制要素的助力 | 第45-47页 |
3.2.4 环境要素的推动 | 第47页 |
3.2.5 文化要素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 庆应义塾大学 | 第48-52页 |
3.3.1 目标要素的提出 | 第48页 |
3.3.2 结构要素的扩展 | 第48-50页 |
3.3.3 机制要素的开发 | 第50-52页 |
3.3.4 环境要素的影响 | 第52页 |
3.3.5 文化要素的带动 | 第52页 |
3.4 福州大学 | 第52-55页 |
3.4.1 目标要素的驱动 | 第53页 |
3.4.2 结构要素的改变 | 第53-54页 |
3.4.3 机制要素的发展 | 第54页 |
3.4.4 环境要素的驱动 | 第54-55页 |
3.4.5 文化要素的影响 | 第55页 |
3.5 新加坡国立大学 | 第55-59页 |
3.5.1 目标要素的形成 | 第56页 |
3.5.2 结构要素的变革 | 第56-57页 |
3.5.3 机制要素的支持 | 第57页 |
3.5.4 环境要素的影响 | 第57页 |
3.5.5 文化要素的推动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的归纳 | 第59-71页 |
4.1 麻省理工学院——结构要素驱动型 | 第59-61页 |
4.2 华威大学——环境要素驱动型 | 第61-63页 |
4.3 庆应义塾大学——文化带动机制型 | 第63-65页 |
4.4 福州大学——目标要素驱动型 | 第65-67页 |
4.5 新加坡国立大学——结构联合机制型 | 第67-71页 |
第五章 我国高校发展创业型大学的启示与建议 | 第71-75页 |
5.1 我国高校发展创业型大学的启示 | 第71-72页 |
5.2 我国高校发展创业型大学的建议 | 第72-7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5-77页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75-76页 |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 | 第76-77页 |
6.2.1 研究的局限性 | 第76页 |
6.2.2 研究的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