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0 前言 | 第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1.1 光度法 | 第13-14页 |
1.2 X射线吸收法 | 第14-15页 |
1.3 荧光法 | 第15-16页 |
1.4 电化学分析法 | 第16-18页 |
1.5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 | 第18-19页 |
1.6 原子吸收法 | 第19-21页 |
1.7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 第21-25页 |
1.7.1 催化氧化动力学光度法 | 第21-24页 |
1.7.2 阻抑动力学光度法 | 第24-25页 |
1.8 小结 | 第25-26页 |
2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简介 | 第26-31页 |
2.1 催化动力学 | 第26页 |
2.2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的特点 | 第26-27页 |
2.3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 第27-28页 |
2.4 影响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反应速率的因素 | 第28页 |
2.5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的定量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2.5.1 固定时间法 | 第28页 |
2.5.2 固定吸光度法 | 第28-29页 |
2.5.3 斜率法 | 第29页 |
2.5.4 标准加入法 | 第29页 |
2.6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的发展趋势 | 第29-31页 |
3 痕量铬(Ⅵ)的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分析方法研究 | 第31-62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31页 |
3.2 研究内容及实验设计路线图 | 第31-34页 |
3.2.1 研究内容 | 第31页 |
3.2.2 实验设计路线图 | 第31-34页 |
3.3 主要反应试剂、仪器及溶液的配制 | 第34-36页 |
3.3.1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3.3.2 反应试剂 | 第34-35页 |
3.3.3 实验溶液的配制 | 第35-36页 |
3.4 实验条件的确定 | 第36-45页 |
3.4.1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3.4.2 吸收光谱 | 第36-37页 |
3.4.3 正交试验设计 | 第37-40页 |
3.4.4 单因素实验 | 第40-44页 |
3.4.5 最佳实验条件 | 第44-45页 |
3.4.6 小结 | 第45页 |
3.5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5-48页 |
3.5.1 工作曲线的测定 | 第45-46页 |
3.5.2 分析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 第46页 |
3.5.3 分析方法的检出限 | 第46-47页 |
3.5.4 共存离子的干扰 | 第47页 |
3.5.5 本法与其它同类方法的比较 | 第47-48页 |
3.5.6 小结 | 第48页 |
3.6 测定铬(Ⅵ)的催化动力学分析方法的应用(Ⅰ)-淡水体系 | 第48-50页 |
3.6.1 淡水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 | 第48页 |
3.6.2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实验 | 第48-49页 |
3.6.3 样品的测定 | 第49页 |
3.6.4 小结 | 第49-50页 |
3.7 痕量铬(Ⅵ)的催化动力学分析方法的应用(Ⅱ)-海水体系 | 第50-54页 |
3.7.1 海水样品的采集 | 第50-51页 |
3.7.2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 第51-52页 |
3.7.3 海水样品的测定 | 第52-54页 |
3.7.4 小结 | 第54页 |
3.8 催化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第54-62页 |
3.8.1 单变量固定时间法测定反应级数的原理 | 第54-55页 |
3.8.2 反应级数的测定 | 第55-58页 |
3.8.3 动力学反应方程的确定 | 第58-59页 |
3.8.4 表观活化能的测定 | 第59-60页 |
3.8.5 表观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 第60-61页 |
3.8.6 小结 | 第61-62页 |
4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 | 第74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