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5页 |
1.1 气孔的发育 | 第16页 |
1.2 转录因子对气孔发育的调控 | 第16-18页 |
1.2.1 bHLH转录因子 | 第16-17页 |
1.2.2 MYB转录因子 | 第17页 |
1.2.3 Dof转录因子 | 第17-18页 |
1.3 气孔发育的负调控因子及受体 | 第18-19页 |
1.4 环境对气孔发育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 | 第19-20页 |
1.4.1 植物气孔响应CO2浓度变化的分子机制 | 第19-20页 |
1.4.2 响应光信号的气孔发育因子 | 第20页 |
1.4.3 激素对气孔发育的影响 | 第20页 |
1.5 基因克隆技术 | 第20-22页 |
1.5.1 基因芯片技术 | 第21页 |
1.5.2 功能克隆 | 第21页 |
1.5.3 定位克隆 | 第21-22页 |
1.5.4 同源序列法 | 第22页 |
1.6 比较基因组学 | 第22-24页 |
1.6.1 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6.2 比较基因组学的应用 | 第23-24页 |
1.7 转基因技术 | 第24页 |
1.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CA1和CA4基因的鉴定 | 第25-4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5页 |
2.1.2 质粒与菌株 | 第25页 |
2.1.3 酶与其他试剂 | 第25页 |
2.1.4 溶液和培养基配制 | 第25页 |
2.1.5 仪器及生物学软件 | 第25-26页 |
2.1.6 水稻总RNA的提取 | 第26页 |
2.1.7 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的方法步骤 | 第26-27页 |
2.1.8 水稻CA1和CA4基因的PCR反应体系与程序 | 第27页 |
2.1.9 PCR产物胶回收方法与步骤 | 第27-28页 |
2.1.10 TA克隆的方法与步骤 | 第28-29页 |
2.1.11 阳性克隆筛选的方法 | 第29-30页 |
2.1.12 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30页 |
2.2 粳籼稻总RNA的提取 | 第30页 |
2.3 CA1和CA4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30-34页 |
2.3.1 CA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31-32页 |
2.3.2 CA4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32-34页 |
2.4 CA1和CA4基因的SNP位点分析 | 第34-37页 |
2.4.1 CA1基因的SNP位点分析 | 第34-35页 |
2.4.2 CA4基因的SNP位点分析 | 第35-37页 |
2.5 CA1和CA4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 | 第37-38页 |
2.5.1 水稻CA1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 | 第37-38页 |
2.5.2 水稻CA4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 | 第38页 |
2.6 结论与讨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水稻FLP基因的鉴定 | 第40-4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40页 |
3.1.2 质粒与菌株 | 第40页 |
3.1.3 酶与其他试剂 | 第40页 |
3.1.4 溶液和培养基配制 | 第40页 |
3.1.5 仪器及生物学软件 | 第40页 |
3.1.6 水稻总RNA的提取 | 第40页 |
3.1.7 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的方法步骤 | 第40页 |
3.1.8 水稻FLP基因的PCR反应体系与程序 | 第40页 |
3.1.9 PCR产物胶回收方法与步骤 | 第40-41页 |
3.1.10 TA克隆的方法与步骤 | 第41页 |
3.1.11 FLP 基因菌落 PCR 反应体系与程序 | 第41页 |
3.1.12 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41页 |
3.2 水稻FLP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41-44页 |
3.2.1 水稻FLP基因的克隆 | 第41-42页 |
3.2.2 水稻FLP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42-44页 |
3.3 水稻FLP基因的SNP位点分析 | 第44-46页 |
3.4 水稻FLP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 | 第46页 |
3.5 结论与讨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水稻STO、TMM和SDD1基因的鉴定 | 第48-6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48页 |
4.1.2 质粒与菌株 | 第48页 |
4.1.3 酶与其他试剂 | 第48页 |
4.1.4 溶液和培养基配制 | 第48页 |
4.1.5 仪器及生物学软件 | 第48页 |
4.1.6 水稻总RNA的提取 | 第48页 |
4.1.7 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的方法步骤 | 第48页 |
4.1.8 水稻STO、TMM和SDD1基因的PCR反应体系与程序 | 第48-49页 |
4.1.9 PCR产物胶回收方法与步骤 | 第49-50页 |
4.1.10 TA克隆的方法与步骤 | 第50页 |
4.1.11 STO、TMM 和 SDD1 基因菌落 PCR 反应体系与程序 | 第50页 |
4.1.12 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50页 |
4.2 水稻STO、TMM和SDD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50-58页 |
4.2.1 水稻STO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50-51页 |
4.2.2 水稻TMM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51-54页 |
4.2.3 水稻SDD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54-58页 |
4.3 水稻STO、TMM和SDD1基因SNP位点的分析 | 第58-63页 |
4.3.1 STO基因的SNP位点的分析 | 第58-59页 |
4.3.2 TMM基因的SNP位点的分析 | 第59-62页 |
4.3.3 SDD1基因的SNP位点的分析 | 第62-63页 |
4.4 水稻STO、TMM和SDD1基因分子进化分析 | 第63-66页 |
4.4.1 STO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 | 第63-64页 |
4.4.2 TMM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 | 第64-65页 |
4.4.3 SDD1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 | 第65-66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66-68页 |
第五章 气孔性状基因过表达功能验证 | 第68-7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1页 |
5.1.1 植物材料 | 第68页 |
5.1.2 载体与菌株 | 第68页 |
5.1.3 酶与试剂 | 第68页 |
5.1.4 仪器 | 第68页 |
5.1.5 植物表达、酶切反应及转基因植株鉴定 | 第68-71页 |
5.1.6 荧光定量PCR | 第71页 |
5.2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71-72页 |
5.3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72-74页 |
5.3.1 转OsSTO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72-73页 |
5.3.2 转OsTMM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73页 |
5.3.3 转OsSDD1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73-74页 |
5.4 转基因植株的气孔差异分析 | 第74-76页 |
5.4.1 转基因植株基因表达的检测 | 第74页 |
5.4.2 转基因植株气孔性状调查 | 第74-76页 |
5.5 结论与讨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