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1.1 引言 | 第7页 |
1.2 含间隙机构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 第7-10页 |
1.2.1 含间隙机构动力学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1.2.2 含间隙机构动力学的建模方法 | 第8-9页 |
1.2.3 含间隙机构动力学方程求解 | 第9-10页 |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振动挖掘系统运动学动力学分析 | 第11-26页 |
2.1 振动挖掘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11页 |
2.2 振动挖掘机构的运动学分析简图 | 第11-12页 |
2.3 振动挖掘机构运动学分析 | 第12-16页 |
2.3.1 振动挖掘机构运动学方程 | 第12-14页 |
2.3.2 振动挖掘机构运动学算例 | 第14-16页 |
2.4 振动挖掘系统动力学分析 | 第16-24页 |
2.4.1 振动挖掘系统动力学方程 | 第16-20页 |
2.4.2 振动挖掘系统动力学算例 | 第20-22页 |
2.4.3 挖掘系统各参数对系统动力学的影响 | 第22-23页 |
2.4.4 曲柄夹角的选择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含单个运动副间隙挖掘破碎机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研究 | 第26-50页 |
3.1 曲柄连杆连接处存在间隙时机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研究 | 第26-31页 |
3.1.1 曲柄连杆连接处存在间隙时的物理模型 | 第26-27页 |
3.1.2 曲柄连杆连接处存在间隙时的动力学方程 | 第27-31页 |
3.2 连杆刀头连接处存在间隙时机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研究 | 第31-35页 |
3.2.1 连杆刀头连接处存在间隙时的物理模型 | 第31-32页 |
3.2.2 连杆刀头连接处存在间隙时的动力学方程 | 第32-35页 |
3.3 碰撞接触模型 | 第35-39页 |
3.3.1 Hertz碰撞接触模型 | 第35-37页 |
3.3.2 微小间隙转动副的接触碰撞模型 | 第37-39页 |
3.4 数值分析 | 第39-49页 |
3.4.1 曲柄连杆连接处存在间隙时的特性 | 第39-45页 |
3.4.2 连杆刀头连接处存在间隙时的特性 | 第45-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含多个运动副间隙挖掘破碎机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研究 | 第50-59页 |
4.1 使用于多间隙分析的二状态模型动力学分析方法 | 第50页 |
4.2 机构动力学方程及动力学模型 | 第50-54页 |
4.2.1 含两间隙挖掘破碎机构的物理模型 | 第50-51页 |
4.2.2 判断含两间隙挖掘破碎机构状态及接触力 | 第51-53页 |
4.2.3 建立含两个间隙挖掘破碎机构的动力学方程 | 第53-54页 |
4.3 数值分析 | 第54-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挖掘系统振动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 第59-67页 |
5.1 建立挖掘系统整个装置的力学模型 | 第59-60页 |
5.2 建立挖掘系统整个装置的振动动力学方程 | 第60-63页 |
5.2.1 建立曲柄连杆连接处存在间隙时非线性振动力学方程 | 第60-62页 |
5.2.2 建立两个间隙都存在时非线性振动力学方程 | 第62-63页 |
5.3 数值分析 | 第63-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67-69页 |
6.1 本文的工作总结 | 第67-68页 |
6.2 未来的工作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