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贵重金属论文--金论文

吉林省夹皮沟金矿床地球化学及矿床成因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前言第9-14页
    1.1 选题背景第9-11页
        1.1.1 构造控矿第9-10页
        1.1.2 脉岩与矿体的关系第10页
        1.1.3 稳定同位素研究第10-11页
        1.1.4 成矿年代第11页
        1.1.5 矿床成因第11页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1-12页
    1.3 论文结构与主要工作量第12-14页
        1.3.1 论文结构第12页
        1.3.2 主要工作量第12-14页
2 区域地质概况第14-20页
    2.1 区域构造体系第14-15页
    2.2 区域地层概况第15-18页
        2.2.1 前震旦系第17页
        2.2.2 泥盆系第17页
        2.2.3 石炭-二叠系、二叠系第17页
        2.2.4 下侏罗系第17-18页
        2.2.5 第三系,第四系第18页
    2.3 区域岩浆岩概况第18-20页
        2.3.1 前寒武纪花岗岩类第18页
        2.3.2 上古生代—三叠纪花岗岩类第18-20页
3 夹皮沟金矿带成矿地质特征第20-26页
    3.1 成矿构造活动特征第20-22页
        3.1.1 主干控矿断裂带第20-21页
        3.1.2 次级控矿断裂带第21-22页
    3.2 矿石、矿物特征第22-24页
        3.2.1 矿石矿物组成与特征第23页
        3.2.2 矿石结构构造第23-24页
        3.2.3 矿石类型第24页
    3.3 含金蚀变带地质特征第24-25页
    3.4 成矿期次划分第25-26页
4 夹皮沟金矿床原生叠加晕结构模型第26-81页
    4.1 金矿床原生叠加晕模型概述第26-31页
        4.1.1 金矿床(体)原生叠加晕特征第26-27页
        4.1.2 原生晕叠加晕的基本概念第27-28页
        4.1.3 原生晕叠加特征第28-31页
    4.2 原生叠加晕理想模型第31-35页
        4.2.1 单一主成矿阶段或两个主成矿阶段矿体(晕)同位叠加第31-32页
        4.2.2 串珠状矿体(晕)叠加第32页
        4.2.3 两个主成矿阶段形成的矿体(晕)部分叠加理想模型(深部盲矿预测标志)第32-34页
        4.2.4 金矿床(体)复杂叠加成矿成晕理想模型(矿体向下延深大小的预测标志)第34-35页
    4.3 金矿叠加晕找矿的五条准则(李惠)第35页
    4.4 夹皮沟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第35-37页
        4.4.1 夹皮沟金矿地球化学背景第35-36页
        4.4.2 夹皮沟矿床元素组合特征第36-37页
    4.5 金矿床(体)原生叠加晕轴向分带序列第37-81页
        4.5.1 轴向分带序列的计算方法第37-39页
        4.5.2 原生叠加晕模型的建立第39-81页
5 同位素地球化学第81-88页
    5.1 氢氧同位素第81-83页
        5.1.1 实验过程和计算方法第81页
        5.1.2 氢氧同位素特征和意义第81-83页
    5.2 碳氧同位素第83-84页
    5.3 硫同位素第84-85页
    5.4 铅同位素第85-88页
6 矿床成因第88-90页
    6.1 成矿物质来源第88-89页
    6.2 成矿年代第89-90页
7 主要结论第90-91页
致谢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99页
附录第99-105页
个人简介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系火山岩岩相与储层特征研究
下一篇:重金属抗性细菌的新种鉴定与土壤锰抗性细菌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