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钛副族(ⅣB族)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

H2-CO还原钛精粉的热力学及其动力学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4-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50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9-23页
        1.1.1 钛资源分布第19-21页
        1.1.2 能源条件第21-22页
        1.1.3 课题研究意义第22-23页
    1.2 钛铁矿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3-39页
        1.2.1 钛铁矿工业生产第23页
        1.2.2 固体还原第23-28页
        1.2.3 气体还原第28-31页
        1.2.4 湿法冶金第31-33页
        1.2.5 FFC 与 SOM 法第33-37页
        1.2.6 化学链燃烧技术第37-39页
    1.3 气固反应动力学模型第39-40页
    1.4 钛铁矿应用技术的发展方向第40页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第40-41页
        1.5.1 研究目的第41页
        1.5.2 研究内容第41页
    参考文献第41-50页
第二章 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钛精粉的热力学分析第50-68页
    2.1 引言第50-51页
    2.2 Fe-Ti-O 体系第51-56页
        2.2.1 Fe、O、Ti 间二元系列第51-55页
        2.2.2 Fe-Ti-O 系列第55-56页
    2.3 氢气还原钛精粉的反应第56-60页
        2.3.1 主要反应第56-57页
        2.3.2 热力学特点第57-58页
        2.3.3 水与氢浓度比第58-60页
    2.4 一氧化碳还原钛精粉的反应第60-63页
        2.4.1 主要反应第60页
        2.4.2 热力学特点第60-62页
        2.4.3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浓度比第62-63页
    2.5 一氧化碳与氢气还原钛精粉的热力学数据对比第63-65页
        2.5.1 焓变的变化第63-64页
        2.5.2 标准吉布斯自由能第64-65页
    2.6 本章小结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8页
第三章 实验方法第68-84页
    3.1 引言第68页
    3.2 实验原料、气体和化学试剂第68-70页
    3.3 样品制备实验平台第70-72页
        3.3.1 气体净化系统第70-71页
        3.3.2 热重分析系统第71-72页
        3.3.3 恒温实验系统第72页
    3.4 还原产物的表征第72-76页
        3.4.1 失重率第72-73页
        3.4.2 重量分数第73页
        3.4.3 还原度第73页
        3.4.4 金属化率第73-74页
        3.4.5 孔隙率第74页
        3.4.6 其它评价方法第74-76页
    3.5 优化金属铁含量的检测方法第76-82页
        3.5.1 取样质量第76-77页
        3.5.2 搅拌时间第77-78页
        3.5.3 三氯化铁浓度第78-79页
        3.5.4 重铬酸钾浓度第79-80页
        3.5.5 准确度分析第80-82页
    3.6 本章小结第82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第四章 H_2-CO 直接还原钛精粉的研究第84-134页
    4.1 引言第84-85页
    4.2 100%H_2还原钛精粉第85-101页
        4.2.1 气体流量第85页
        4.2.2 矿粉粒度第85-87页
        4.2.3 氢气浓度第87-89页
        4.2.4 优化工艺参数第89-91页
        4.2.5 相分析第91-94页
        4.2.6 微观结构第94-99页
        4.2.7 分析与讨论第99-101页
    4.3 100%CO 还原钛精粉第101-110页
        4.3.1 优化工艺参数第101-103页
        4.3.2 相分析第103-105页
        4.3.3 微观结构第105-109页
        4.3.4 分析与讨论第109-110页
    4.4 H_2-CO 混合气还原钛精粉第110-124页
        4.4.1 失重率与金属化率第110-115页
        4.4.2 相分析第115-119页
        4.4.3 微观结构第119-122页
        4.4.4 分析与讨论第122-124页
    4.5 钛精粉的还原机理第124-132页
        4.5.1 Fe~(3+)还原为 Fe~(2+)第126-129页
        4.5.2 Fe~(2+)还原为 Fe第129-132页
    4.6 本章小结第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34页
第五章 预氧化对还原的影响研究第134-177页
    5.1 引言第134-135页
    5.2 钛精粉的氧化工艺第135-143页
        5.2.1 优化工艺参数第135-136页
        5.2.2 相分析第136-138页
        5.2.3 微观结构第138-139页
        5.2.4 分析与讨论第139-142页
        5.2.5 氧化脱硫第142-143页
    5.3 H_2-CO 还原的非等温热重分析第143-146页
        5.3.1 TG 曲线第143-144页
        5.3.2 相转变第144-146页
    5.4 与钛精粉还原的对比分析第146-153页
        5.4.1 失重率与金属化率第146-147页
        5.4.2 相分析第147-150页
        5.4.3 微观结构第150-153页
    5.5 H_2-CO 还原工艺参数优化第153-165页
        5.5.1 100%H_2还原第153-157页
        5.5.2 100%CO 还原第157-159页
        5.5.3 温度的影响第159-162页
        5.5.4 失重率与金属化率第162-163页
        5.5.5 相与微观结构第163-165页
    5.6 还原产物的钛铁分离第165-169页
        5.6.1 湿法浸出工艺第166-167页
        5.6.2 富钛料的表征第167-168页
        5.6.3 废液处理第168-169页
    5.7 预氧化钛精粉的还原机理第169-175页
        5.7.1 Fe~(3+)还原为 Fe~(2+)第169-171页
        5.7.2 Fe~(2+)还原为 Fe第171-175页
    5.8 本章小结第175页
    参考文献第175-177页
第六章 预氧化钛精粉还原过程中的物相转变第177-195页
    6.1 引言第177页
    6.2 实验方案第177-178页
        6.2.1 工艺条件的选择第177-178页
        6.2.2 样品制备与分析方法第178页
    6.3 分析与讨论第178-189页
        6.3.1 形貌分析第178-181页
        6.3.2 相分析第181-182页
        6.3.3 元素分布第182-185页
        6.3.4 尾气分析第185-187页
        6.3.5 氧分压分析第187-189页
    6.4 金属化率的预报模型第189-193页
    6.5 本章小结第193-194页
    参考文献第194-19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95-198页
    7.1 结论第195-197页
    7.2 展望第197-198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98-199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第199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项第199-200页
致谢第200-201页

论文共2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LC30A8(ZnT8)基因多态性及其他危险因素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研究
下一篇:多发性骨髓瘤病因、不良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