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概述 | 第9-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9-13页 |
1.1.1 社会背景:网络购物发展迅速 | 第9-10页 |
1.1.2 法律背景:法律法规的设立滞后于网络购物的发展 | 第10-11页 |
1.1.3 司法背景:法律法规的滞后性集中体现于审判中适用法律的混乱 | 第11-13页 |
1.1.3.1 从两个案例看网络购物中《消法》的适用混乱问题 | 第11-12页 |
1.1.3.2 适用法律混乱的后果 | 第12-13页 |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 相关术语和概念 | 第13-16页 |
1.3.1 网络购物的概念 | 第13-14页 |
1.3.2 电子商务中 B2C 和 C2C 的概念 | 第14-16页 |
2 消费者保护的理论依据 | 第16-23页 |
2.1 传统的消费者保护的理论——实质公平 | 第16-17页 |
2.1.1 消费者的弱势原因之一:信息不对称 | 第16-17页 |
2.1.2 消费者的弱势原因之二:消费者所处经济地位的劣势 | 第17页 |
2.2 网络购物条件下对消费者弱势地位的传统理论的反思 | 第17-21页 |
2.2.1 网络条件下信息不对称的缓解 | 第17-20页 |
2.2.1.1 产品信息不对称的缓解 | 第17-20页 |
2.2.1.2 经营信息不对称的部分缓解 | 第20页 |
2.2.2 消费者所处经济地位的劣势并未好转 | 第20页 |
2.2.3 小结 | 第20-21页 |
2.3 本文对网络购物中消费者保护理论的补充 | 第21-23页 |
2.3.1 威权主义人格的影响 | 第21-23页 |
2.3.2 资本和自由市场自身的问题 | 第23页 |
2.3.3 小结 | 第23页 |
3 网络购物中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实体要素分析 | 第23-38页 |
3.1 主体要素 | 第24-31页 |
3.1.1 经营者的主体的适格问题分析 | 第24-26页 |
3.1.2 消费者主体的适格问题分析 | 第26-31页 |
3.1.2.1 关于传统交易模式下消费者资格的国内外主流观点 | 第26-28页 |
3.1.2.2 本文对网络购物下消费者主体资格的观点 | 第28-31页 |
3.2 客体要素 | 第31-33页 |
3.3 主观要素 | 第33-34页 |
3.3.1 生活消费的目的 | 第33-34页 |
3.3.2 生产经营的目的 | 第34页 |
3.4 行为要素 | 第34-38页 |
3.4.1 购买性行为 | 第34-36页 |
3.4.2 非购买性行为 | 第36-38页 |
3.4.2.1 传统的非购买性行为 | 第36-37页 |
3.4.2.2 网络购物中的非购买性行为 | 第37-38页 |
3.5 小结 | 第38页 |
4 网络购物中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程序问题 | 第38-41页 |
4.1 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程序问题概述 | 第38-39页 |
4.2 我国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程序设想和分析 | 第39-41页 |
5 总结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详细摘要 | 第49-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