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课题的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课题研究的概况 | 第13-18页 |
1.3.1 国内外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1.3.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成果概述 | 第16-18页 |
1.4 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的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8-19页 |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9-21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7 论文创新 | 第21页 |
1.8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2章 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相关概念的阐释 | 第23-35页 |
2.1 农村基础设施基本概念 | 第23-24页 |
2.1.1 农村基础设施的定义 | 第23-24页 |
2.1.2 农村基础设施的特征 | 第24页 |
2.2 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基本概念 | 第24-32页 |
2.2.1 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的定义 | 第24-25页 |
2.2.2 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服务对象的功能需求 | 第25-27页 |
2.2.3 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的功能及其功能配置 | 第27-32页 |
2.3 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的作用 | 第32-34页 |
2.3.1 满足农村交通不断发展的需求 | 第32-33页 |
2.3.2 完善我国农村道路路网结构 | 第33页 |
2.3.3 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 第33页 |
2.3.4 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的设计方法探讨 | 第35-47页 |
3.1 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的设计要素 | 第35-41页 |
3.1.1 人、车、路的要素 | 第35-37页 |
3.1.2 平面布局的要素 | 第37-39页 |
3.1.3 建筑实体的要素 | 第39-40页 |
3.1.4 自然环境的要素 | 第40-41页 |
3.2 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的设计原则 | 第41-43页 |
3.2.1 功能多位一体的原则 | 第41-42页 |
3.2.2 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 | 第42页 |
3.2.3 动态性设计的原则 | 第42-43页 |
3.3 江西省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的设计理念 | 第43-46页 |
3.3.1 把握整体理念的表达 | 第43-44页 |
3.3.2 注重人本理念的设计 | 第44页 |
3.3.3 突出地域理念的相宜 | 第44-45页 |
3.3.4 体现环保理念的重视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设计策略的实践与分析 | 第47-75页 |
4.1 选址、规模设置 | 第47-50页 |
4.1.1 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的选址 | 第47-48页 |
4.1.2 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的规模 | 第48-50页 |
4.2 总平面规划设计 | 第50-60页 |
4.2.1 功能组成 | 第50-51页 |
4.2.2 总图布置 | 第51-56页 |
4.2.3 交通组织 | 第56-60页 |
4.3 建筑单体设计 | 第60-69页 |
4.3.1 综合服务楼建筑设计 | 第60-64页 |
4.3.2 其他附属建筑设计 | 第64-68页 |
4.3.3 无障碍设计 | 第68-69页 |
4.4 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建筑地域性设计研究 | 第69-74页 |
4.4.1 地域环境的研究 | 第69-70页 |
4.4.2 地域建筑的设计 | 第70-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8页 |
5.1 本文的基本结论 | 第75-76页 |
5.2 工程实例的借鉴及启示 | 第76-77页 |
5.3 进一步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录A | 第82-83页 |
附录B | 第83-84页 |
附录C | 第84-89页 |
附录D | 第89-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