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轧机辊间压扁综述 | 第8-10页 |
1.3 轧辊弹性压扁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5.2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5.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辊间接触力的分布解析 | 第14-25页 |
2.1 轧辊弹性变形模型 | 第14-16页 |
2.1.1 简支梁模型 | 第14-15页 |
2.1.2 无限长梁模型 | 第15页 |
2.1.3 弹性基础梁模型 | 第15页 |
2.1.4 叠层梁模型 | 第15-16页 |
2.1.5 悬臂梁模型 | 第16页 |
2.2 轧机辊间压力分布形式 | 第16-17页 |
2.2.1 均匀分布 | 第16页 |
2.2.2 抛物线分布 | 第16-17页 |
2.2.3 高次多项式函数分布 | 第17页 |
2.2.4 Fourier 级数和 Bessel 函数分布 | 第17页 |
2.3 辊间压力的分析 | 第17-18页 |
2.4 轧辊内部应力分析 | 第18-19页 |
2.5 辊间接触力的弹性基础梁模型求解 | 第19-23页 |
2.5.1 理论分析 | 第19页 |
2.5.2 力学模型和假定条件 | 第19-20页 |
2.5.3 变形协调方程 | 第20页 |
2.5.4 轧辊挠度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20页 |
2.5.5 辊间接触力 | 第20-21页 |
2.5.6 挠度及辊间接触力的求解 | 第21页 |
2.5.7 利用边界条件求解积分常数 | 第21-23页 |
2.6 辊间接触力实例计算 | 第23-24页 |
2.6.1 计算条件 | 第23-24页 |
2.6.2 结果分析 | 第2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辊间压扁量的求解 | 第25-40页 |
3.1 文克尔基础梁模型 | 第25页 |
3.2 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 | 第25-28页 |
3.3 弹性四分之一空间表面法向位移解 | 第28-32页 |
3.3.1 求解弹性四分之一空间表面法向位移的模型 | 第28-29页 |
3.3.2 集中载荷下弹性接触矩形区间法向位移计算 | 第29-30页 |
3.3.3 分布载荷下矩形区域的法向位移计算 | 第30-32页 |
3.4 有关计算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 第32-37页 |
3.4.1 实例计算条件 | 第32-33页 |
3.4.2 建立模型及计算 | 第33-34页 |
3.4.3 计算区域中邻域 Eps 的选取 | 第34-35页 |
3.4.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3.5 压扁量与半径关系 | 第37-39页 |
3.5.1 接触区半宽 b 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图 | 第37页 |
3.5.2 压扁量与半径 R1、R2的关系 | 第37-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辊间压扁量与接触力的关系 | 第40-48页 |
4.1 有关计算理论及方法 | 第40-41页 |
4.2 线性关系的分析 | 第41-42页 |
4.3 弹性理论分析 | 第42-44页 |
4.4 压扁系数与半径的关系 | 第44-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8-50页 |
5.1 总结 | 第48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和所发表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详细摘要 | 第56-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