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图表清单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总结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山区双车道公路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 第16-28页 |
2.1 山区双车道公路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 第16-18页 |
2.1.1 事故形态分布 | 第16-17页 |
2.2.2 事故原因分布 | 第17页 |
2.2.3 事故时空分布 | 第17-18页 |
2.2 山区双车道公路交通影响因素识别 | 第18-21页 |
2.2.1 识别方法 | 第18-19页 |
2.2.2 识别过程 | 第19-21页 |
2.3 山区双车道公路交通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27页 |
2.3.1 驾驶员因素与交通事故关系 | 第21-24页 |
2.3.2 车辆因素与交通事故关系 | 第24-25页 |
2.3.3 道路因素与交通事故关系 | 第25-26页 |
2.3.4 环境因素与交通事故关系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山区双车道公路路侧安全设计 | 第28-58页 |
3.1 路侧安全等级评估 | 第28-39页 |
3.1.1 路侧安全等级划分 | 第28-30页 |
3.1.2 路侧安全影响因素筛选 | 第30-32页 |
3.1.3 评估指标监测量化 | 第32-36页 |
3.1.4 基于 TOPSIS-RSR 的路侧安全等级评估 | 第36-39页 |
3.2 安全防护设施性能评估 | 第39-47页 |
3.2.1 防护设施性能因素选取 | 第39-40页 |
3.2.2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防护设施性能评估 | 第40-47页 |
3.3 路侧安全防护措施 | 第47-57页 |
3.3.1 路侧护栏设置 | 第47-50页 |
3.3.2 诱导设施布设 | 第50-55页 |
3.3.3 排水设施优化 | 第55-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山区双车道公路出入口安全设计 | 第58-68页 |
4.1 出入口合理布位与渠化设计 | 第58-61页 |
4.2 出入口交通安全设施选择与布置 | 第61-65页 |
4.3 出入口交通控制与组织 | 第65-67页 |
4.3.1 出入口交通控制 | 第65-66页 |
4.3.2 出入口交通组织 | 第66-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第68-85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68-69页 |
5.1.1 国道 324 线惠州段 | 第68-69页 |
5.1.2 现场调研及数据收集 | 第69页 |
5.2 应用实例 | 第69-84页 |
5.2.1 路侧安全等级评估 | 第69-72页 |
5.2.2 防护设施性能评估 | 第72-77页 |
5.2.3 事故预防综合处置技术 | 第77-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5-86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86页 |
6.3 今后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附录 A 路侧安全等级评估计算机程序 | 第92-94页 |
附录 B 路侧安全防护设施性能评估计算机程序 | 第94-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答辩委员会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