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37页 |
1.1 储氢概论 | 第11-16页 |
1.1.1 氢能简介 | 第11页 |
1.1.2 传统储氢 | 第11-12页 |
1.1.3 物理吸附储氢 | 第12-14页 |
1.1.4 金属氢化物储氢 | 第14-15页 |
1.1.5 配位氢化物 | 第15-16页 |
1.2 铝氢化物 | 第16-19页 |
1.2.1 分子结构 | 第16-18页 |
1.2.2 脱氢和加氢反应 | 第18-19页 |
1.3 氮氢化物 | 第19-21页 |
1.3.1 结构 | 第19-20页 |
1.3.2 脱氢反应 | 第20-21页 |
1.4 硼氢化物 | 第21-29页 |
1.4.1 结构 | 第21-23页 |
1.4.2 脱氢和加氢反应 | 第23-25页 |
1.4.3 电负性-热稳定性关系 | 第25页 |
1.4.4 硼氢化物储氢性能的改进 | 第25-29页 |
1.5 双氢键 | 第29-32页 |
1.6 氨合硼氢化物的研究 | 第32-35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结构 | 第35-37页 |
第二章 氨合硼氢化钇(Y(BH_4)_3·4NH_3)的结构和储氢性能研究 | 第37-50页 |
2.1 前言 | 第37页 |
2.2 样品合成及表征 | 第37-39页 |
2.2.1 制备 | 第37-38页 |
2.2.2 设备和表征 | 第38页 |
2.2.3 计算和方法 | 第38-39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39-49页 |
2.3.1 合成及晶体结构确定 | 第39-44页 |
2.3.2 脱氢性能分析 | 第44-47页 |
2.3.3 分解机理的研究 | 第47-49页 |
2.4 总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具有优良脱氢性能的氨合硼氢化钛(Ⅲ)作为储氢材料的研究 | 第50-63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50页 |
3.2 样品合成及表征 | 第50-52页 |
3.2.1 制备 | 第50-51页 |
3.2.2 设备和表征 | 第51-52页 |
3.3 结果及讨论 | 第52-62页 |
3.3.1 结构和相分析 | 第52-53页 |
3.3.2 脱氢性能分析 | 第53-57页 |
3.3.3 氨合硼氢化钛(Ⅲ)的还原 | 第57-59页 |
3.3.4 分解机制的研究 | 第59-62页 |
3.4 总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钒基氨合硼氢化物作为储氢材料的研究 | 第63-73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63页 |
4.2 样品合成及表征 | 第63-64页 |
4.2.1 制备 | 第63-64页 |
4.2.2 设备和表征 | 第64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64-72页 |
4.3.1 钒基氨合硼氢化物(AVB)的结构分析 | 第64-67页 |
4.3.2 钒基氨合硼氢化物放氢性能分析 | 第67-70页 |
4.3.3 分解机理的研究 | 第70-72页 |
4.4 总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Mg(BH_4)_2·nNH_3(n=2和6)-mAB(m=1、2、5和6)体系作为储氢材料的研究 | 第73-84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73页 |
5.2 样品合成及表征 | 第73-74页 |
5.2.1 制备 | 第73-74页 |
5.2.2 设备和表征 | 第74页 |
5.3 结果讨论及分析 | 第74-83页 |
5.3.1 晶体结构分析 | 第74-79页 |
5.3.2 脱氢性能分析 | 第79-82页 |
5.3.3 分解机理的研究 | 第82-83页 |
5.4 总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7页 |
附录Ⅰ 本论文所涉及的仪器信息及相关测试条件 | 第97-98页 |
附录Ⅱ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情况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