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馈线自动化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配电自动化系统及馈线自动化 | 第11-13页 |
1.2.1 配电自动化系统 | 第11-12页 |
1.2.2 配电网馈线自动化的意义 | 第12页 |
1.2.3 配电网馈线自动化的功能 | 第12-13页 |
1.3 馈线自动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外配电网馈线自动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配电网馈线自动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第2章 配电网馈线自动化模式 | 第18-27页 |
2.1 就地控制馈线自动化模式 | 第18-20页 |
2.1.1 工作原理 | 第18-20页 |
2.1.2 分析评价 | 第20页 |
2.2 集中控制型馈线自动化模式 | 第20-22页 |
2.2.1 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2.2.2 分析评价 | 第22页 |
2.3 分布式智能控制模式 | 第22-24页 |
2.3.1 工作原理 | 第22-23页 |
2.3.2 分析评价 | 第23-24页 |
2.4 网络保护型馈线自动化模式 | 第24-25页 |
2.4.1 工作原理 | 第24-25页 |
2.4.2 分析评价 | 第25页 |
2.5 配网馈线自动化模式的比较及应用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馈线接地故障选线的零序电流差小波能量法 | 第27-48页 |
3.1 配电网的中性点接地方式 | 第27-28页 |
3.1.1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 | 第27页 |
3.1.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 第27-28页 |
3.2 配电网馈线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特征分析 | 第28-36页 |
3.2.1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稳态特征特性 | 第28-30页 |
3.2.2 小电流接地系统暂态故障特征分析 | 第30-33页 |
3.2.3 配电网馈线故障特征仿真分析 | 第33-36页 |
3.3 小波能量算法 | 第36-40页 |
3.3.1 小波分析 | 第37页 |
3.3.2 小波能量 | 第37-40页 |
3.4 馈线接地故障选线的零序电流差小波能量原理 | 第40-43页 |
3.5 算法仿真验证及分析 | 第43-46页 |
3.5.1 仿真线路及参数设置 | 第43-44页 |
3.5.2 仿真结果 | 第44-46页 |
3.5.3 算法适应性分析 | 第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馈线自动化 | 第48-57页 |
4.1 分布式电源的概念 | 第48页 |
4.2 分布式电源并网方式 | 第48-49页 |
4.3 含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馈线自动化的影响 | 第49-52页 |
4.3.1 主线A-I型FA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2 对分支线路故障的影响 | 第51-52页 |
4.4 含分布式电源馈线自动化的改造 | 第52-56页 |
4.4.1 改造方案 | 第52页 |
4.4.2 故障恢复逻辑分析 | 第52-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