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微好氧条件下污泥消解过程相关功能酶活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3-31页
    1.1 我国污泥概况第13-16页
        1.1.1 我国污泥产量发展状况第13页
        1.1.2 常用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第13-15页
        1.1.3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5-16页
    1.2 污泥性质第16-17页
        1.2.1 污泥的物理性质第16页
        1.2.2 污泥的化学性质第16页
        1.2.3 污泥的微生物学性质第16-17页
    1.3 剩余污泥减量化技术现状第17-24页
        1.3.1 污泥减量化的研究背景及理论基础第17-18页
        1.3.2 污泥溶解减量化主要方法第18-24页
    1.4 嗜热菌剩余污泥减量技术第24-29页
        1.4.1 嗜热菌剩余污泥理论背景第24-27页
        1.4.2 污泥溶解的影响因素第27-29页
        1.4.3 经济性分析第29页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第29-31页
        1.5.1 研究目的及课题意义第29页
        1.5.2 本课题研究内容第29-31页
第2章 不同表面活性剂投加量对嗜热消解剩余污泥体系中酶活性的影响第31-45页
    2.1 前言第31-32页
    2.2 装置和仪器第32-33页
        2.2.1 实验装置第32-33页
        2.2.2 主要实验仪器第33页
    2.3 材料与方法第33-39页
        2.3.1 实验污泥第33-34页
        2.3.2 培养基第34页
        2.3.3 主要实验用品第34页
        2.3.4 分析项目和测定方法第34-39页
        2.3.5 实验设计第39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9-44页
        2.4.1 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变化第39-41页
        2.4.2 淀粉酶和蛋白酶的变化第41-43页
        2.4.3 pH 值的变化第43-44页
    2.5 小结第44-45页
第3章 不同初始 pH 条件对嗜热消解污泥体系酶活性变化的影响第45-52页
    3.1 前言第45页
    3.2 实验装置和主要仪器第45-46页
        3.2.1 实验装置第45-46页
        3.2.2 主要仪器第46页
    3.3 材料与方法第46-47页
        3.3.1 实验材料第46页
        3.3.2 实验用分析方法第46页
        3.3.3 实验设计第46-47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7-51页
        3.4.1 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变化第47-48页
        3.4.2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变化第48-50页
        3.4.3 主要固形有机物质(TSS、VSS)的溶解变化第50-51页
    3.5 小结第51-52页
第4章 不同温度下嗜热消解污泥体系中酶活的变化及污泥溶解的研究第52-60页
    4.1 前言第52-53页
    4.2 装置和仪器第53页
        4.2.1 试验装置第53页
        4.2.2 实验仪器第53页
    4.3 材料与方法第53-54页
        4.3.1 试验污泥第53页
        4.3.2 培养基第53页
        4.3.3 主要实验用品第53-54页
        4.3.4 分析项目和测定方法第54页
        4.3.5 实验设计第54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4-59页
        4.4.1 蛋白酶、淀粉酶活的变化第54-55页
        4.4.2 SCOD 的变化第55-56页
        4.4.3 TSS 及 VSS 的变化第56-58页
        4.4.4 pH 的变化第58-59页
    4.5 小结第59-60页
结论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7页
致谢第67-68页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中国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下一篇:一体化多层滤料曝气生物滤池的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