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关于农村金融概念的界定 | 第12页 |
1.2.2 关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3 关于农村金融市场供需和借贷行为研究 | 第13-14页 |
1.2.4 关于改善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创新点 | 第16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2.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第17-18页 |
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第18-19页 |
2.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第19-22页 |
第3章 山东省农村金融运行基本概况 | 第22-27页 |
3.1 农村金融发展历程回顾 | 第22-24页 |
3.1.1 农业银行集中管理时期 | 第22页 |
3.1.2 各类金融机构分工合作时期 | 第22-24页 |
3.2 农村金融体系现状 | 第24-27页 |
3.2.1 涉农银行类金融机构 | 第24-25页 |
3.2.2 保险类金融机构 | 第25页 |
3.2.3 其他新型金融机构 | 第25-27页 |
第4章 山东省农业发展的金融供求分析 | 第27-34页 |
4.1 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分析 | 第27-30页 |
4.1.1 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 | 第27-29页 |
4.1.2 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特点 | 第29-30页 |
4.2 农业发展的金融供给分析 | 第30-34页 |
4.2.1 农业发展的金融供给 | 第30-32页 |
4.2.2 农业发展的金融供给特点 | 第32-34页 |
第5章 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34-42页 |
5.1 衡量指标和数据 | 第34-36页 |
5.1.1 衡量指标的选取 | 第34页 |
5.1.2 数据来源与描述 | 第34页 |
5.1.3 贷款支持情况分析 | 第34-36页 |
5.1.4 实证分析的时间选择 | 第36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5.2.1 研究思路 | 第36-37页 |
5.2.2 构建模型 | 第37-38页 |
5.3 模型的求解 | 第38-40页 |
5.3.1 参数估计方法 | 第38页 |
5.3.2 模型求解 | 第38-40页 |
5.3.3 模型的检验 | 第40页 |
5.4 结论 | 第40-42页 |
第6章 山东省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42-46页 |
6.1 政策性金融服务缺位 | 第42-43页 |
6.2 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弱化,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 第43-44页 |
6.2.1 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弱化 | 第43页 |
6.2.2 农村资金严重外流 | 第43-44页 |
6.3 农村信贷管理体制滞后,融资成本过高 | 第44-45页 |
6.3.1 农业信贷权限与贷款期限不合理 | 第44页 |
6.3.2 农业信贷程序复杂,门槛过高 | 第44-45页 |
6.4 农业保险缺位 | 第45-46页 |
第7章 完善山东省金融支农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 第46-52页 |
7.1 积极拓展政策性银行涉农业务 | 第46-47页 |
7.2 强化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 | 第47-48页 |
7.2.1 对金融机构的涉农业务实行税收优惠 | 第47页 |
7.2.2 增加国家政策性资金的补贴力度 | 第47-48页 |
7.2.3 整合并有效利用政府投入的资金 | 第48页 |
7.3 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加快农村金融工具创新 | 第48-50页 |
7.3.1 完善信贷管理体制 | 第48-49页 |
7.3.2 加快涉农金融产品的创新 | 第49-50页 |
7.4 加强农业保险服务,完善农村保险制度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