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油脂和蜡的化学加工工业、肥皂工业论文--油脂工业产品及副产品论文

冷溶型低饱和、低反式脂肪酸粉末油脂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第7-13页
第一章 序言第13-21页
    1.1 粉末油脂第13-15页
        1.1.1 粉末油脂概述第13页
        1.1.2 粉末油脂的制备技术第13-15页
        1.1.3 粉末油脂应用第15页
    1.2 冷溶型粉末油脂的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1 壁材对粉末油脂冷水分散性的影响第16页
        1.2.2 芯材对粉末油脂的冷水分散性的影响第16页
        1.2.3 工艺条件对粉末油脂的冷水分散性的影响第16-17页
        1.2.4 改善粉末油脂冷水分散性的难点第17页
    1.3 高饱和脂肪酸和低反式脂肪酸粉末油脂的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1 摄入高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的危害第17-18页
        1.3.2 低反式、低饱和度粉末油脂研究现状第18-19页
    1.4 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第19-21页
        1.4.1 立题依据第19页
        1.4.2 研究内容第19-21页
第二章 冷溶型粉末油脂壁材的筛选第21-37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1-22页
        2.2.1 主要原料与试剂第21页
        2.2.2 主要设备第21-22页
    2.3 试验方法第22-23页
        2.3.1 粉末油脂的制备第22页
        2.3.2 蛋白类壁材的溶解性测定第22页
        2.3.3 乳化液的粒径分析第22页
        2.3.4 乳化液稳定性的测定第22-23页
        2.3.5 流变学特性的测定第23页
        2.3.6 变性淀粉取代度的测定第23页
        2.3.7 包埋率的测定第23页
        2.3.8 粉末油脂的溶解性第23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3-35页
        2.4.1 粉末油脂料液稳定性的测定方法第23-26页
        2.4.2 蛋白类壁材的选择第26-29页
        2.4.3 变性淀粉的选择第29-32页
            2.4.3.1 四种变性淀粉对比第29-31页
            2.4.3.2 粉末油脂的溶解性与包埋率、原料乳液稳定性的相关性第31-32页
        2.4.4 变性淀粉和WPC复合壁材对粉末冷溶性的影响第32-35页
            2.4.4.1 Hi-Cap、NL 100 变性淀粉和WPC复配对粉末油脂冷溶性的影响第32-33页
            2.4.4.2 NL 100 添加量对粉末冷溶性的影响第33-34页
            2.4.4.3 WPC添加量对粉末冷溶性的影响第34-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三章 冷溶型粉末油脂制备工艺的研究第37-49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材料与仪器第37-38页
        3.2.1 主要材料第37页
        3.2.2 主要设备第37-38页
    3.3 试验方法第38-39页
        3.3.1 乳化液的制备第38页
        3.3.2 乳化液稳定性的测定第38页
        3.3.3 表面油含量及包埋率的测定第38页
        3.3.4 出粉率的测定第38页
        3.3.5 粉末颗粒大小第38-39页
        3.3.6 复水乳液粒径第39页
        3.3.7 冷水溶解性第39页
        3.3.8 数据处理第39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9-46页
        3.4.1 不同乳化剂对粉末冷水分散性的影响第39-41页
            3.4.1.1 不同乳化剂对粉末分散性的影响第39-40页
            3.4.1.2 乳化剂添加量的确定第40-41页
            3.4.1.3 乳化剂复配比例的选择第41页
        3.4.2 乳化工艺条件的优化第41-43页
            3.4.2.1 均质压力和均质次数对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第41-42页
            3.4.2.2 pH对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第42-43页
        3.4.3 干燥工艺对粉末冷水分散性的影响第43-45页
            3.4.3.1 喷雾干燥进风温度对粉末性质的影响第44页
            3.4.3.2 固形物含量对粉末性质的影响第44-45页
        3.4.4 粉末油脂的冷水溶解性比较第45-46页
    3.5 本章小结第46-49页
第四章 乳木果油软脂、棕榈仁油硬脂酯交换制备冷溶型低反低饱和粉末油脂芯材的研究第49-69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材料与仪器第49-50页
        4.2.1 材料第49页
        4.2.2 主要试剂第49-50页
        4.2.3 仪器第50页
    4.3 试验方法第50-52页
        4.3.1 乳木果油软脂、棕榈仁油硬脂的化学酯交换第50页
        4.3.2 脱臭工艺第50页
        4.3.3 滑动熔点(slip melting point, SMP)测定第50-51页
        4.3.4 脂肪酸组成(FAC)分析第51页
        4.3.5 结晶融化特性第51页
        4.3.6 固体脂肪含量(SFC)测定第51页
        4.3.7 甘三酯的测定第51页
        4.3.8 过氧化值的测定第51页
        4.3.9 p-n AV的测定第51-52页
        4.3.10 氧化稳定性的测试第52页
            4.3.10.1 乳化液的氧化检测第52页
            4.3.10.2 油品氧化稳定性诱导期的测试第52页
        4.3.11 乳化液稳定性的测定第52页
        4.3.12 表面油含量的测定第52页
        4.3.13 包埋率的测定第52页
        4.3.14 乳化液的微观结构第52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2-68页
        4.4.1 粉末油脂的芯材对其在冷水中溶解性的影响第52-53页
            4.4.1.1 粉末油脂芯材的FAC分析第52-53页
            4.4.1.2 芯材对粉末冷水分散性的影响第53页
        4.4.2 乳木果油软脂、棕榈仁油硬脂酯交换产物的特性第53-62页
            4.4.2.1 脂肪酸组成分析第53-54页
            4.4.2.2 甘三酯组成分析第54-57页
            4.4.2.3 酯交换油脂的熔点第57页
            4.4.2.4 酯交换油脂的固体脂肪含量第57-58页
            4.4.2.5 酯交换油脂熔化结晶习性研究第58-60页
            4.4.2.6 对不同组合油脂做粉末油脂芯材的选择第60-62页
        4.4.3 抗氧化剂的筛选第62-68页
            4.4.3.1 乳化液氧化稳定性的研究第62-64页
            4.4.3.2 抗氧化剂选择的研究第64-68页
    4.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冷溶型粉末油脂的性质评价第69-79页
    5.1 引言第69页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69-70页
        5.2.1 主要材料第69页
        5.2.2 主要设备第69-70页
    5.3 实验方法第70页
        5.3.1 粉末油脂的制备第70页
        5.3.2 脂肪酸组成测定第70页
        5.3.3 粉末油脂氧化稳定性的测定第70页
        5.3.4 微观结构第70页
        5.3.5 数据处理第70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70-77页
        5.4.1 粉末油脂稳定性的研究第70-73页
            5.4.1.1 在不同条件贮藏,粉末油脂及其芯材过氧化值的变化第70-72页
            5.4.1.2 粉末油脂在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其表面油的变化第72-73页
            5.4.1.3 在高温贮藏期间IE(SO:PKST=60:40)粉末油脂FAC的变化第73页
        5.4.2 IE(SO:PKST=60:40)为芯材的粉末油脂货架期的预测第73-76页
            5.4.2.1 不同储藏温度下IE(SO:PKST=60:40)粉末油脂的过氧化值变化第73-74页
            5.4.2.2 IE(SO:PKST=60:40)粉末油脂的氧化动力学研究第74-75页
            5.4.2.3 IE(SO:PKST=60:40)粉末油脂的货架期测试第75-76页
        5.4.3 粉末油脂的玻璃态转变温度第76页
        5.4.4 IE(SO:PKST=60:40)粉末油脂表面结构第76-77页
    5.5 本章小结第77-79页
论文主要结论与展望第79-82页
    主要结论第79-80页
    展望第80-82页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9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解酶对活性污泥系统的污泥减量研究
下一篇:MOFs负载的乙烯齐聚/聚合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