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石炭-二叠纪沉积地层特征 | 第13-14页 |
1.2.2 沉积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14-16页 |
1.2.3 沉积岩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16-18页 |
1.2.4 燃煤利用中汞释放迁移机理 | 第18-19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 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量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采样与测试 | 第23-32页 |
2.1 采样区概况 | 第23-26页 |
2.1.1 淮南煤田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 | 第23-24页 |
2.1.2 淮南煤田区域构造 | 第24页 |
2.1.3 张集井田地质概况 | 第24-25页 |
2.1.4 潘二井田地质概况 | 第25-26页 |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6-29页 |
2.2.1 铝质泥岩样品采集 | 第26页 |
2.2.2 碳酸盐岩样品采集 | 第26-27页 |
2.2.3 燃煤电厂原煤和燃煤产物采集 | 第27-28页 |
2.2.4 样品预处理 | 第28-29页 |
2.2.5 样品消解 | 第29页 |
2.3 分析测试 | 第29-32页 |
2.3.1 光学镜下分析 | 第29页 |
2.3.2 XRD矿物鉴定 | 第29页 |
2.3.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 | 第29页 |
2.3.4 主量元素测试 | 第29-30页 |
2.3.5 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测定 | 第30页 |
2.3.6 碳氧同位素测定 | 第30页 |
2.3.7 汞含量测定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淮南煤田石炭纪晚期铝质泥岩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 第32-51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淮南煤田铝质泥岩组成成分 | 第33-43页 |
3.2.1 铝质泥岩矿物学特征 | 第35-36页 |
3.2.2 铝质泥岩主量元素特征 | 第36-43页 |
3.2.3 铝质泥岩微量元素特征 | 第43页 |
3.3 铝质泥岩母岩源析研究 | 第43-47页 |
3.3.1 矿物学分析 | 第43-44页 |
3.3.2 主量元素分析 | 第44-45页 |
3.3.3 微量元素分析 | 第45-47页 |
3.4 铝质泥岩形成机理研究 | 第47-50页 |
3.4.1 古气候条件 | 第47页 |
3.4.2 古化学风化条件 | 第47-49页 |
3.4.3 古沉积环境 | 第49-50页 |
3.5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淮南煤田太原组碳酸盐岩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 第51-78页 |
4.1 引言 | 第51-52页 |
4.2 淮南煤田太原组碳酸盐岩分布特征 | 第52-57页 |
4.3 淮南煤田太原组碳酸盐岩古环境研究 | 第57-74页 |
4.3.1 太原组碳酸盐岩成岩蚀变程度分析 | 第57-66页 |
4.3.2 太原组古沉积环境特征分析 | 第66-72页 |
4.3.3 碳酸盐岩沉积相分析 | 第72-73页 |
4.3.4 碳酸盐岩沉积氧化还原条件分析 | 第73-74页 |
4.4 晚石炭世碳酸盐岩历史演化特征研究 | 第74-77页 |
4.5 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淮南煤田铝质泥岩-碳酸盐岩资源化利用评价 | 第78-85页 |
5.1 铝质泥岩常量元素资源化利用评价 | 第78-80页 |
5.2 铝质泥岩典型伴生元素资源利用评价 | 第80-82页 |
5.3 淮南煤田碳酸盐岩沉积储量及资源化利用 | 第82-84页 |
5.4 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淮南煤田资源利用过程中污染效应研究 | 第85-99页 |
6.1 引言 | 第85-88页 |
6.2 Hg含量分布特征 | 第88-92页 |
6.2.1 原煤样中Hg含量特征 | 第88页 |
6.2.2 燃煤产物中Hg含量特征 | 第88-92页 |
6.3 Hg的迁移速率 | 第92-95页 |
6.4 空气污染控制装置的Hg去除效率 | 第95-96页 |
6.5 Hg的排放系数以及源排放清单 | 第96-97页 |
6.6 小结 | 第97-99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99-10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99-101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24页 |
附录 | 第124-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