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21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固体表面的特殊浸润性 | 第9-12页 |
1.2.1 表面浸润性及自然现象 | 第9-10页 |
1.2.2 表面接触角的相关理论 | 第10-12页 |
1.2.3 基于浸润性的界面材料 | 第12页 |
1.3 特殊浸润性材料的构建 | 第12-13页 |
1.4 浸润性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3-18页 |
1.4.1 油水分离材料 | 第13-16页 |
1.4.2 智能响应材料 | 第16-17页 |
1.4.3 乳液分离材料 | 第17-18页 |
1.5 无机纳米金属氧化物材料 | 第18-20页 |
1.6 本论文研究方案和立题思想 | 第20-21页 |
第2章 纳米ZnO的超双亲性及其复合乳液分离应用 | 第21-33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1-23页 |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2.2.2 ZnO负载铜网的制备 | 第22页 |
2.2.3 铜网的表面粗糙化 | 第22页 |
2.2.4 ZnO-Co_3O_4分层负载铜网的制备 | 第22页 |
2.2.5 表面形貌、化学组成、表面浸润性表征 | 第22页 |
2.2.6 油水分离实验 | 第22-23页 |
2.2.7 乳液分离实验 | 第2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3-32页 |
2.3.1 ZnO负载铜网的表面形貌 | 第23-24页 |
2.3.2 铜网的基底改进及粗糙化 | 第24-25页 |
2.3.3 ZnO负载铜网的油水分离 | 第25页 |
2.3.4 ZnO-Co_3O_4分层负载改进 | 第25-26页 |
2.3.5 ZnO复合负载铜网的化学组成 | 第26-27页 |
2.3.6 ZnO复合负载铜网的表面浸润性 | 第27-28页 |
2.3.7 ZnO复合负载铜网的乳液分离 | 第28-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纳米TiO_2的超双亲性及其原位分离降解应用 | 第33-47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3-35页 |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第33-34页 |
3.2.2 TiO_2负载铜网的制备 | 第34页 |
3.2.3 表面形貌、化学组成、表面浸润性表征 | 第34页 |
3.2.4 乳液分离实验 | 第34页 |
3.2.5 乳液分离效率测试 | 第34页 |
3.2.6 原位分离降解实验 | 第34-35页 |
3.2.7 原位分离降解效率测试 | 第3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5页 |
3.3.1 TiO_2负载铜网的表面形貌 | 第35-36页 |
3.3.2 TiO_2负载铜网的化学组成 | 第36-37页 |
3.3.3 TiO_2负载铜网的表面浸润性 | 第37-38页 |
3.3.4 TiO_2负载铜网的乳液分离 | 第38-39页 |
3.3.5 TiO_2负载铜网的原位分离降解 | 第39-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纳米SnO_2的电响应性及其可控水浸润应用 | 第47-57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7-48页 |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第47页 |
4.2.2 SnO_2负载铜网的制备 | 第47-48页 |
4.2.3 CNTs和SnO_2表面复合 | 第48页 |
4.2.4 表面形貌、化学组成、表面浸润性表征 | 第48页 |
4.2.5 电浸润响应实验 | 第48页 |
4.2.6 可控水浸润实验 | 第4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6页 |
4.3.1 SnO_2负载铜网的表面形貌 | 第48-49页 |
4.3.2 SnO_2负载铜网的化学组成 | 第49-50页 |
4.3.3 SnO_2负载铜网的表面浸润性 | 第50页 |
4.3.4 SnO_2和CNTs复合改进 | 第50-51页 |
4.3.5 SnO_2-CNTs复合负载铜网的表面浸润性 | 第51页 |
4.3.6 SnO_2-CNTs复合负载铜网的电致浸润性转变 | 第51-56页 |
4.3.7 SnO_2-CNTs复合负载铜网的可控水渗透 | 第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