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第一章 软腐果胶杆菌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 软腐果胶杆菌概述 | 第13页 |
2 软腐果胶杆菌的特征及软腐病症状 | 第13-14页 |
3 软腐病菌的发病规律 | 第14-15页 |
4 软腐病菌细胞壁降解酶类 | 第15-17页 |
4.1 果胶酶 | 第15-16页 |
4.2 纤维素酶 | 第16页 |
4.3 蛋白酶 | 第16-17页 |
5 防治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群体感应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 第19-25页 |
1 群体感应 | 第19页 |
2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 第19-25页 |
2.1 碳青霉烯结构及其作用靶标 | 第20-21页 |
2.2 碳青霉烯基因簇 | 第21-22页 |
2.3 碳青霉烯调控 | 第22-23页 |
2.4 碳青霉烯抗性机制 | 第23-24页 |
2.5 抗生素耐药性 | 第24-25页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25-73页 |
第一章 软腐果胶杆菌不同寄主来源菌株的鉴定验证及生物学表型检测 | 第27-45页 |
1 供试材料 | 第27-31页 |
1.1 本研究所用菌株和引物 | 第28-29页 |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9页 |
1.3 抗生素及其使用浓度 | 第29页 |
1.4 培养基 | 第29-31页 |
1.4.1 LB(Luria Bertani)培养基 | 第30页 |
1.4.2 果胶酶活性检测培养基 | 第30页 |
1.4.3 纤维素酶活性检测培养基 | 第30-31页 |
1.4.4 蛋白质酶活性检测培养基 | 第31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1-34页 |
2.1 菌株培养环境与保存 | 第31页 |
2.2 16S rRNA及四个看家基因序列比对 | 第31-32页 |
2.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32页 |
2.4 Biolog鉴定 | 第32-33页 |
2.5 生物学表型测定 | 第33-34页 |
2.5.1 致病性测定 | 第33页 |
2.5.2 蛋白质酶活性检测 | 第33页 |
2.5.3 胞外纤维素酶活性检测 | 第33-34页 |
2.5.4 果胶酶活性检测 | 第34页 |
2.5.5 碳青霉烯抗生素活性检测-拮抗试验 | 第34页 |
3 结果分析 | 第34-43页 |
3.1 16S rRNA及四个看家基因序列比对与进化树构建 | 第34-38页 |
3.2 Biolog鉴定 | 第38页 |
3.3 生物学表型测定 | 第38-43页 |
3.3.1 致病性测定 | 第38页 |
3.3.2 蛋白质酶活性检测 | 第38-39页 |
3.3.3 胞外纤维素酶活性检测 | 第39-40页 |
3.3.4 果胶酶活性检测 | 第40-41页 |
3.3.5 碳青霉烯抗生素活性检测 | 第41-43页 |
4 讨论与分析 | 第43-45页 |
第二章 碳青霉烯抗生素合成调控研究 | 第45-73页 |
1 供试材料 | 第46-49页 |
1.1 本研究所用菌株和引物 | 第46-47页 |
1.2 试验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47页 |
1.3 抗生素及其使用浓度 | 第47-48页 |
1.4 培养基 | 第48-49页 |
1.4.1 LB(Luria Bertani)培养基 | 第48页 |
1.4.2 YGPA培养基 | 第48页 |
1.4.3 NA培养基 | 第48页 |
1.4.4 PDA培养基 | 第48-4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9-57页 |
2.1 菌株培养环境和保存 | 第49页 |
2.2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 第49-50页 |
2.3 质粒的提取 | 第50-51页 |
2.4 DNA的酶切 | 第51页 |
2.5 DNA直接纯化回收 | 第51页 |
2.6 连接反应 | 第51-52页 |
2.7 质粒DNA的转化 | 第52-53页 |
2.7.1 化学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2页 |
2.7.2 化学转化 | 第52-53页 |
2.8 突变体及其互补菌株的构建 | 第53-54页 |
2.8.1 DNA片段的PCR扩增和纯化 | 第53页 |
2.8.2 重组自杀载体的构建 | 第53页 |
2.8.3 两亲交配得到带抗性标记的缺失突变体 | 第53-54页 |
2.8.4 互补菌株构建及验证 | 第54页 |
2.9 生物学表型检测 | 第54-55页 |
2.9.1 致病性测定 | 第54页 |
2.9.2 碳青霉烯抗生素活性检测 | 第54-55页 |
2.10 Western blot杂交检测 | 第55-5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7-70页 |
3.1 目的基因的查找 | 第57页 |
3.2 突变体的构建与验证 | 第57-58页 |
3.2.1 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58页 |
3.2.2 突变体筛选及验证 | 第58页 |
3.3 互补及过表达菌株的构建 | 第58-59页 |
3.4 Western blot验证 | 第59页 |
3.5 生物学特性的检测结果 | 第59-62页 |
3.5.1 致病性测定 | 第59-60页 |
3.5.2 碳青霉烯抗生素活性检测 | 第60-62页 |
3.6 软腐细菌产生的碳青霉烯抗生素对细菌及真菌的拮抗作用 | 第62-66页 |
3.6.1 碳青霉烯抗生素对细菌的拮抗作用 | 第62-63页 |
3.6.2 碳青霉烯抗生素对真菌的拮抗作用 | 第63-64页 |
3.6.3 碳青霉烯抗生素对Pcc菌株的拮抗作用 | 第64-66页 |
3.7 菌株间碳青霉烯基因水平比对 | 第66-70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70-73页 |
全文总结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