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关于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2.1 关于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综述 | 第15-17页 |
1.2.2 关于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综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19页 |
1.4 研究工作和创新 | 第19-20页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0-21页 |
第2章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理论基础 | 第21-28页 |
2.1 企业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1.1 企业发展理论历程 | 第21页 |
2.1.2 煤炭企业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动力 | 第21-22页 |
2.2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2-25页 |
2.2.1 循环经济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 第22-24页 |
2.2.2 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内涵 | 第24-25页 |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27页 |
2.3.1 可持续发展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2.3.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山西省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28-40页 |
3.1 山西省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28-33页 |
3.1.1 山西省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定位 | 第28-29页 |
3.1.2 山西省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效果 | 第29-32页 |
3.1.3 山西省煤炭企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 | 第32-33页 |
3.1.4 山西省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管理水平 | 第33页 |
3.2 山西省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33-38页 |
3.2.1 财务出现危机 | 第34页 |
3.2.2 消费结构单一,产业链短 | 第34-36页 |
3.2.3 煤炭产品科技含量小,附加值增值程度低 | 第36-37页 |
3.2.4 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低 | 第37页 |
3.2.5 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 第37-38页 |
3.2.6 循环经济管理水平不高 | 第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0-57页 |
4.1 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 第40-48页 |
4.1.1 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40-41页 |
4.1.2 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筛选模型建立 | 第41-46页 |
4.1.3 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第46-48页 |
4.2 循环经济评价方法体系 | 第48-56页 |
4.2.1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48-49页 |
4.2.2 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确定各指标权重 | 第49-55页 |
4.2.3 煤炭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效果评价 | 第55-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实证分析—以山西A煤为例 | 第57-64页 |
5.1 山西A煤循环经济发展历程 | 第57-58页 |
5.2 山西A煤2014年相关数据收集整理 | 第58-59页 |
5.3 山西A煤炭企业循环经济效果评价 | 第59-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山西省煤炭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对策 | 第64-72页 |
6.1 基于企业角度的对策建议 | 第64-69页 |
6.1.1 提高循环经经济管理水平 | 第64-66页 |
6.1.2 提升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 | 第66-67页 |
6.1.3 优化循环经济内部流程 | 第67-69页 |
6.2 基于政府角度的对策建议 | 第69-70页 |
6.2.1 宣传循环经济意识 | 第69-70页 |
6.2.2 完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 第70页 |
6.2.3 建立合理的政策体系 | 第7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1、结论 | 第72-73页 |
2、展望 | 第73-74页 |
附录 对山西省煤炭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调查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科研情况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