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7-8页 | 
| 一、司马迁何以择取四公子入书 | 第8-12页 | 
| (一) 四君子扶义倜傥,立功名于天下,符合司马迁的选材标准 | 第8-10页 | 
| (二) 四君子的行为是当时社会风气的集中体现 | 第10-12页 | 
| 二、战国四公子的形象特点 | 第12-22页 | 
| (一) 战国四公子形象之共同点 | 第12-15页 | 
| 1. 皇亲国戚,出身高贵 | 第12-13页 | 
| 2. 喜好养士,食客数千 | 第13-14页 | 
| 3. 官至卿相,举足轻重 | 第14-15页 | 
| (二) 战国四公子形象之个性 | 第15-22页 | 
| 1. 孟尝君 | 第15-16页 | 
| 2. 平原君 | 第16-18页 | 
| 3. 信陵君 | 第18-20页 | 
| 4. 春申君 | 第20-22页 | 
| 三、太史公的人格特点与对四公子的品评 | 第22-35页 | 
| (一) 太史公的人格特点 | 第22-27页 | 
| 1. 生平经历与后天遭遇影响下的太史公人格特点 | 第22-24页 | 
| 2. 太史公的德、识、学 | 第24-27页 | 
| (二) 太史公独特价值取向下的四公子品评 | 第27-35页 | 
| 1. 家国大义 | 第27-30页 | 
| 2. 重士爱才 | 第30-33页 | 
| 3. 立名于后 | 第33-35页 | 
| 四、司马迁四公子列传的形象塑造艺术 | 第35-40页 | 
| (一) 主旨明晰,选材典型 | 第35-36页 | 
| (二) 互见写人,生动具体 | 第36-38页 | 
| (三) 手法灵活,形象丰满 | 第38页 | 
| (四) 天马行空,联想活跃 | 第38-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