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园林设计论文

城市公园过渡性景观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1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1页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11-12页
        1.3.1 研究的内容第11-12页
        1.3.2 研究的方法第12页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4页
        1.4.1 国外研究动态第12-13页
        1.4.2 国内研究动态第13-14页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4-15页
    1.6 论文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二章城市公园过渡景观空间基础研究第16-19页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第16-17页
        2.1.1 城市公园的概念第16页
        2.1.2 过渡性景观空间概念第16页
        2.1.3 城市公园过渡性景观空间的概念第16-17页
    2.2 城市公园过渡景观的特性第17-19页
        2.2.1 普遍性第17页
        2.2.2 模糊性第17页
        2.2.3 矛盾性第17-18页
        2.2.4 可变性第18页
        2.2.5 复杂性第18-19页
第三章 国内外城市公园过渡空间案例分析第19-30页
    3.1 国外案例分析第19-24页
        3.1.1 布莱恩特公园第19-21页
        3.1.2 佩雷公园第21-23页
        3.1.3 泪珠花园第23-24页
            3.1.3.1 泪珠花园概况分析第23页
            3.1.3.2 泪珠花园的边界空间分析第23-24页
    3.2 国内案例分析第24-30页
        3.2.1 上海太平桥公园第24-25页
            3.2.1.1 概况分析第24-25页
            3.2.1.2 上海太平桥过渡空间分析第25页
        3.2.2 北京金融街中央公园第25-27页
            3.2.2.1 北京金融街中央公园概况第25-26页
            3.2.2.2 北京金融街中央公园过渡空间分析第26-27页
        3.2.3 大连市劳动公园第27-30页
            3.2.3.1 大连市劳动公园概况分析第27页
            3.2.3.2 大连市劳动公园过渡空间分析第27-30页
第四章 城市公园过渡空间影响因素分析第30-46页
    4.1 物理环境因素分析第30-42页
        4.1.1 物理环境的概念第30页
        4.1.2 外部所处环境因素分析第30-34页
            4.1.2.1 建筑因素分析第30-32页
            4.1.2.2 道路因素分析第32-33页
            4.1.2.3 水体因素分析第33-34页
        4.1.3 微气候影响因素分析第34-36页
            4.1.3.1 微气候的概念第34-35页
            4.1.3.2 过渡空间与微气候关系第35页
            4.1.3.3 影响因素分析第35-36页
        4.1.4 噪音因素分析第36-42页
    4.2 社会环境因素分析第42-46页
        4.2.1 城市公园过渡空间人的行为第42-44页
            4.2.1.1 行走穿越第43页
            4.2.1.2 停留与休息第43-44页
            4.2.1.3 娱乐活动第44页
        4.2.2 可达性与安全因素第44-45页
        4.2.3 管理因素分析第45-46页
第五章 城市公园过渡空间常见模式总结第46-58页
    5.1 按城市公园过渡空间与周边环境关系分类第46-48页
        5.1.1 平行并置模式第46页
        5.1.2 交集模式模式第46页
        5.1.3 包含模式第46-48页
    5.2 按空间的围合方式分第48-51页
        5.2.1 线状过渡空间模式第48-49页
        5.2.2 团状过渡景观空间第49-51页
    5.3 按过渡空间的开放程度分第51-54页
        5.3.1 全开放式过渡空间第52页
        5.3.2 半阻隔半开放式过渡模式第52-53页
        5.3.3 完全阻隔过渡模式第53-54页
    5.4 按景观空间常见的形态分类第54-58页
        5.4.1 平入式过渡空间模式第56页
        5.4.2 下沉与抬高式过渡模式第56-57页
        5.4.3 凹凸式过渡空间模式第57-58页
第六章 城市公园过渡性景观空间的营造方式第58-77页
    6.1 景观构成要素及其视线的营造第58-70页
        6.1.1 植物要素及其视线营造第58-62页
            6.1.1.1 利用植物围合营造过渡空间第58-61页
            6.1.1.2 依据植物的功能来营造过渡空间第61-62页
        6.1.2 城市公园过渡空间中地形要素的组织营造第62-67页
            6.1.2.1 过渡空间中地形的营造形式第62-64页
            6.1.2.2 地形在过渡空间的骨架作用第64页
            6.1.2.3 过渡空间中的地形与视线的营造第64-66页
            6.1.2.4 过渡空间中的地形的艺术化营造第66-67页
        6.1.3 城市公园过渡空间中水体的营造第67-69页
            6.1.3.1 城市公园过渡空间中水景的营造方式第67-69页
        6.1.4 景观构筑物的营造原则第69-70页
    6.2 城市公园过渡空间构成营造第70-74页
        6.2.1 城市公园过渡空间的构成要素第70-74页
            6.2.1.1 城市公园过渡空间的底面第70-71页
            6.2.1.2 城市公园中的过渡空间的侧立面营造第71-74页
            6.2.1.3 城市公园过渡空间的顶面营造第74页
    6.3 城市公园过渡空间人的感知营造第74-77页
        6.3.1 过渡空间中人的感观营造第75页
            6.3.1.1 视觉营造第75页
            6.3.1.2 听觉营造第75页
            6.3.1.3 嗅觉营造第75页
            6.3.1.4 触觉营造第75页
        6.3.2 城市公园心理感知营造第75-77页
第七章 结论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0页
致谢第80-81页
附件第81-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贝伦斯的设计管理思想与实践--以贝伦斯与AEG的合作为例
下一篇:大连儿童公园景观改造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