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情字井油田北部葡萄花油层流体识别方法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 前言 | 第9-13页 |
| 0.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0.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0-13页 |
| 0.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0.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3-16页 |
| 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3页 |
| 1.2 研究区构造背景及沉积盆地演化特征 | 第13-14页 |
| 1.3 研究区沉积及储层特征 | 第14-15页 |
| 1.4 勘探开发现状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测井资料预处理及其标准化 | 第16-26页 |
| 2.1 测井资料预处理 | 第16-19页 |
| 2.1.1 测井曲线深度校正 | 第16页 |
| 2.1.2 岩心归位 | 第16-17页 |
| 2.1.3 饱和度校正 | 第17-19页 |
| 2.2 测井系列对比分析及选择 | 第19-21页 |
| 2.2.1 测井系列对比分析 | 第19-21页 |
| 2.2.2 测井系列选择依据及原则 | 第21页 |
| 2.3 测井资料标准化 | 第21-26页 |
| 2.3.1 关键井及标准层的选取 | 第22-23页 |
| 2.3.2 均值校正法 | 第23-24页 |
| 2.3.3 趋势面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有效储层划分标准的建立 | 第26-29页 |
| 3.1 有效储层物性标准 | 第26-27页 |
| 3.1.1 交会图法 | 第26页 |
| 3.1.2 最小孔喉半径法 | 第26-27页 |
| 3.2 有效储层电性标准 | 第27-28页 |
| 3.3 研究区夹层扣除标准的建立 | 第28-29页 |
| 第四章 研究区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 第29-34页 |
| 4.1 储层四性特征 | 第29-30页 |
| 4.1.1 储层岩性特征 | 第29页 |
| 4.1.2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9页 |
| 4.1.3 储层含油性特征 | 第29-30页 |
| 4.1.4 储层电性特征 | 第30页 |
| 4.2 储层四性关系 | 第30-34页 |
| 4.2.1 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 第30-31页 |
| 4.2.2 岩性和含油性的关系 | 第31-32页 |
| 4.2.3 物性和含油性的关系 | 第32页 |
| 4.2.4 电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 第32-34页 |
| 第五章 研究区测井二次解释模型建立 | 第34-43页 |
| 5.1 泥质含量模型 | 第34页 |
| 5.2 孔隙度模型 | 第34-36页 |
| 5.3 渗透率模型 | 第36-40页 |
| 5.3.1 直接法 | 第36页 |
| 5.3.2 分段法 | 第36-40页 |
| 5.4 饱和度模型 | 第40-43页 |
| 5.4.1 直接拟合法 | 第40-41页 |
| 5.4.2 阿尔奇公式法 | 第41页 |
| 5.4.3 印度尼西亚公式法 | 第41-43页 |
| 第六章 研究区流体识别方法研究 | 第43-53页 |
| 6.1 定性识别标准 | 第43-44页 |
| 6.2 定量识别标准 | 第44页 |
| 6.3 低阻油层成因分析 | 第44-46页 |
| 6.3.1 岩性及物性成因 | 第45页 |
| 6.3.2 粘土矿物成因 | 第45-46页 |
| 6.3.3 地层水成因 | 第46页 |
| 6.3.4 其它成因 | 第46页 |
| 6.4 测井二次解释结果 | 第46-48页 |
| 6.5 储层参数分布特征研究 | 第48-53页 |
| 第七章 油水分布规律研究及有利区预测 | 第53-62页 |
| 7.1 成藏条件分析 | 第53-54页 |
| 7.1.1 烃源岩条件 | 第53页 |
| 7.1.2 储层条件 | 第53-54页 |
| 7.1.3 盖层条件与生储盖组合 | 第54页 |
| 7.1.4 圈闭条件 | 第54页 |
| 7.2 油藏类型 | 第54-55页 |
| 7.3 重点区块油藏特征解剖 | 第55-58页 |
| 7.4 有利区预测 | 第58-59页 |
| 7.5 井位部署 | 第59-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