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坳陷东部石炭二叠纪沉积体系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6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沉积体系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临清坳陷东部石炭二叠纪沉积体系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2页 |
·区域位置 | 第16-17页 |
·地层特征及沉积发育史 | 第17-22页 |
·地层特征 | 第17-19页 |
·沉积发育史 | 第19-20页 |
·构造特征与演化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沉积相类型及沉积特征 | 第22-34页 |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22-28页 |
·碳酸盐岩台地相 | 第22-23页 |
·泻湖相 | 第23-24页 |
·潮坪相 | 第24-25页 |
·障壁岛相 | 第25-26页 |
·三角洲相 | 第26-27页 |
·河流相 | 第27-28页 |
·地震相类型及特征 | 第28-32页 |
·强振高连低频平行反射 | 第28-29页 |
·中强振高连中频平行反射 | 第29页 |
·中振中连中频亚平行反射 | 第29-30页 |
·弱振低连亚平性--杂乱反射 | 第30页 |
·透镜状反射 | 第30-31页 |
·前积反射 | 第31-32页 |
·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 | 第32-34页 |
·台地障壁海岸复合沉积体系 | 第32-33页 |
·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33页 |
·河流沉积体系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沉积相纵向演化规律 | 第34-45页 |
·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34-39页 |
·德古2 井 | 第34-36页 |
·高古4 井 | 第36-38页 |
·禹古1 井 | 第38-39页 |
·连井剖面沉积相分析 | 第39-43页 |
·德古4 井—德古1 井剖面 | 第39-40页 |
·梁古1 井—堂古1 井剖面 | 第40-43页 |
·上古生界沉积相纵向演化 | 第43-45页 |
第五章 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特征 | 第45-59页 |
·岩相古地理编图方法 | 第45-47页 |
·地震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47-50页 |
·石炭系地震相展布 | 第47-49页 |
·二叠系地震相展布 | 第49-50页 |
·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平面展布 | 第50-56页 |
·本溪组 | 第50页 |
·太原组 | 第50-52页 |
·山西组 | 第52-54页 |
·下石盒子组 | 第54-55页 |
·上石盒子组 | 第55-56页 |
·沉积演化规律及相模式 | 第56-59页 |
第六章 石炭二叠系储层特征研究 | 第59-76页 |
·储集岩类型 | 第59-60页 |
·储层孔隙类型 | 第60-61页 |
·储层物性特征及孔隙结构 | 第61-63页 |
·成岩作用分析 | 第63-67页 |
·单井物性特征分析 | 第67-69页 |
·储层影响因素分析 | 第69-72页 |
·沉积相对储层的影响 | 第69-72页 |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72页 |
·有效储层分布 | 第72-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