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肿瘤科论文

抗癌止痛膏治疗局限性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缩写词表第12-13页
引言第13-14页
第一部分 基本资料第14-17页
    1.研究目的第14页
    2.研究对象第14-15页
        2.1 研究对象来源第14页
        2.2 入组标准第14-15页
    3.观察病例标准第15-17页
        3.1 纳入标准第15页
        3.2 排除标准第15-16页
        3.3 剔除标准第16-17页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第17-21页
    1.研究方法第17-18页
        1.1 方案设计第17页
        1.2 分组方法第17页
        1.3 观察方法第17页
        1.4 治疗方案第17-18页
        1.5 不良反应处理第18页
    2.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第18-19页
        2.1 疼痛强度分级及评分第18页
        2.2 止痛时间第18-19页
        2.3 疼痛影响评分第19页
        2.4 卡氏体能状态评分( KPS评分)第19页
        2.5 疼痛缓解评估标准第19页
    3.安全性观察第19页
    4.统计分析第19-21页
第三部分 临床资料分析第21-28页
    1.治疗前可比性研究第21-24页
        1.1 两组患者男女性别比较第21页
        1.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第21页
        1.3 两组患者病种分布比较第21-22页
        1.4 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比较第22页
        1.5 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时间比较第22-23页
        1.6 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影响评分(总分)第23页
        1.7 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影响因子评分第23页
        1.8 治疗前两组KPS评分比较第23-24页
    2.治疗后结果分析第24-27页
        2.1 治疗后疼痛强度比较第24页
        2.2 治疗后NRS评分比较第24-25页
        2.3 治疗后疼痛时间比较第25页
        2.4 治疗后疼痛影响评分比较(总分)第25页
        2.5 治疗后疼痛影响因子各项比较第25-26页
        2.6 治疗后KPS评分比较第26页
        2.7 治疗后疗效比较第26-27页
    3.安全性分析第27-28页
第四部分 结果分析第28-30页
    1.结果分析第28页
        1.1 一般情况分析第28页
        1.2 试验后结果分析第28页
    2.思考及展望第28-30页
第五部分 讨论第30-36页
    1.癌痛的现代研究第30-32页
        1.1 癌痛的产生病因病机研究第30页
        1.2 癌痛治疗的研究第30-32页
    2.癌痛的中医认识第32-34页
        2.1 中医对癌痛病因病机的认识第32-33页
        2.2 中医外治的认识第33-34页
    3.抗癌止痛膏的研究分析第34-36页
第六部分 结论第36-37页
致谢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0页
附录A第40-42页
附录B第42-43页
附录C第43-44页
附录D第44-56页
附录E第56-68页
    综述 1:抗癌止痛膏治疗局限性癌性疼痛临床疗效观察第56-64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综述 2:中医外治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评估方法及设计第64-68页
        参考论文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藿香正气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风寒证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穴位埋线与毫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肝郁脾虚型)临床对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