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一、党外干部培养选拔概述 | 第16-26页 |
(一) 党外干部的内涵 | 第16-17页 |
1. 干部的含义 | 第16页 |
2. 干部的分类 | 第16页 |
3. 党外干部的含义 | 第16-17页 |
4. 党外干部的范围 | 第17页 |
(二) 培养和选拔党外干部的重要意义 | 第17-26页 |
1. 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 第17-22页 |
2. 有助于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第22-23页 |
3. 有益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23-26页 |
二、S市党外干部培养选拔情况概述 | 第26-33页 |
(一) 我国目前党外干部选拔任用的主要模式 | 第26-28页 |
1. 定向公开选拔 | 第26页 |
2. 差额票决制 | 第26-28页 |
(二) S市党外干部现状 | 第28-29页 |
1. 总体现状 | 第28页 |
2. 表现出的特征 | 第28-29页 |
(三) S市党外干部培养选拔的主要做法 | 第29-33页 |
1. 加强人才储备,奠定选拔任用的数量基础 | 第29页 |
2. 多途径培养,努力提高党外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 第29-30页 |
3.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党外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 | 第30页 |
4. 多渠道落实培养选拔工作 | 第30-33页 |
三、S市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一) 党外干部培养工作机制不完善 | 第33-34页 |
1. 重选拔,轻培养 | 第33页 |
2. 以培训代替培养 | 第33页 |
3. 培训机制不完备 | 第33-34页 |
(二) 党外干部选拔工作机制不完善 | 第34页 |
1. 选拔机制不健全 | 第34页 |
2. 选择面窄,偏见问题凸显 | 第34页 |
(三) 党外干部自身的不足 | 第34-36页 |
1. 政治意识有待提高 | 第34-35页 |
2. 思想活跃呈多元化趋向 | 第35-36页 |
四、S市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6-39页 |
(一) 外因 | 第36-37页 |
1. 部分党政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局限 | 第36页 |
2. 培养锻炼效率不高 | 第36页 |
3. 培养选拔和任用管理工作脱节 | 第36页 |
4. 党外干部选拔工作的力度不够 | 第36-37页 |
5. 高素质、复合型的党外后备干部相对缺乏 | 第37页 |
(二) 内因 | 第37-39页 |
1. 缺乏坚定的政党意识和政治素质 | 第37页 |
2. 缺乏有威信、讲奉献的代表人物 | 第37-38页 |
3. 部分成员功利意识比较明显 | 第38-39页 |
五、基于S市的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对策分析 | 第39-46页 |
(一) 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原则 | 第39-40页 |
1. 遵循干部成长客观规律的原则 | 第39页 |
2. 适应时代需求的原则 | 第39页 |
3. 尊重信任、大胆任用党外干部的原则 | 第39-40页 |
(二) 建立科学工作机制,抓住关键环节 | 第40-43页 |
1. 拓宽选才渠道,坚持"德才兼备"标准 | 第40-41页 |
2. 注重培养,加强党外后备干部和代表人物队伍的建设 | 第41-42页 |
3. 把握实际,更新工作方法 | 第42-43页 |
(三) 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提升统战工作质量 | 第43页 |
1. 提升统战工作在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 第43页 |
2. 强化统战部门的话语权 | 第43页 |
(四) 提供完备的制度保障 | 第43-44页 |
1. 明确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政策 | 第43-44页 |
2. 强化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体制保障 | 第44页 |
3. 建立科学有效的党外干部交流机制 | 第44页 |
(五) 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 第44-46页 |
1. 把政治交接作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 第45页 |
2. 加强党外干部管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建设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