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拭颂赞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1页 |
0.1 研究对象界定 | 第8页 |
0.2 前期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0.3 选题意义和本论文创新点 | 第10-11页 |
1 苏轼颂的创作 | 第11-29页 |
1.1 颂体释义 | 第11页 |
1.2 宋前颂的发展 | 第11-13页 |
1.3 苏轼颂的类别 | 第13-22页 |
1.3.1 酒食颂 | 第13-15页 |
1.3.2 书画颂 | 第15-16页 |
1.3.3 器物颂 | 第16-18页 |
1.3.4 佛颂 | 第18-20页 |
1.3.5 说理颂 | 第20-22页 |
1.4 苏轼颂的艺术风貌 | 第22-29页 |
1.4.1 取材生活趣味盎然 | 第22-24页 |
1.4.1.1 日常生活情趣化 | 第22-23页 |
1.4.1.2 细微之处说理趣 | 第23-24页 |
1.4.2 坦然自适展君子情怀 | 第24-25页 |
1.4.3 运用自如的艺术表现 | 第25-29页 |
1.4.3.1 借夸饰表颂扬之意 | 第25-26页 |
1.4.3.2 偶散并存表灵动 | 第26-27页 |
1.4.3.3 借比法表情说理 | 第27-29页 |
2 苏轼赞的创作 | 第29-51页 |
2.1 赞之义 | 第29页 |
2.2 宋前赞的发展 | 第29-30页 |
2.3 苏轼赞的类别 | 第30-43页 |
2.3.1 画赞 | 第31-40页 |
2.3.1.1 人物画赞 | 第31-37页 |
2.3.1.2 动物画赞 | 第37-38页 |
2.3.1.3 其他画赞 | 第38-40页 |
2.3.2 器物赞 | 第40-41页 |
2.3.3 佛赞 | 第41-43页 |
2.4 苏轼赞的艺术风貌 | 第43-51页 |
2.4.1 至真至性趣味十足 | 第43-45页 |
2.4.1.1 情真 | 第43-44页 |
2.4.1.2 趣雅 | 第44-45页 |
2.4.2 卷舒自如的艺术表现 | 第45-51页 |
2.4.2.1 笔势灵动且善于变化 | 第45-48页 |
2.4.2.2 比兴入赞妙趣横生 | 第48页 |
2.4.2.3 使用对比突出所赞 | 第48-51页 |
3 苏轼颂与赞的比较 | 第51-57页 |
3.1 苏轼颂与赞的趋同 | 第51-55页 |
3.1.1 题材、内容的趋同 | 第51-52页 |
3.1.2 艺术表现的趋同 | 第52-55页 |
3.2 苏轼颂的俗化与赞的雅化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