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北过一条带葡一组聚驱开发规律及综合调整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前言第8-11页
    1.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第8页
    2.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0页
    3.研究内容第10-11页
第一章 北部过渡带油层地质条件和动用状况研究第11-21页
    1.1 区块油层发育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类型第11-17页
        1.1.1 区域地质概况第11-13页
        1.1.2 油藏沉积特征第13-15页
        1.1.3 油层发育特点第15-16页
        1.1.4 剩余油分布类型及成因第16-17页
    1.2 油层的非均质性及隔层发育情况第17-19页
        1.2.1 油层非均质性第17-18页
        1.2.2 隔层发育情况第18-19页
    1.3 区块水淹特点及油层动用程度第19-20页
        1.3.1 水淹特点第19页
        1.3.2 油层动用程度第19-20页
    1.4 开发历程第20-21页
        1.4.1 历史开发简况第20页
        1.4.2 目前开发状况第20-21页
第二章 北过一条带空白水驱阶段开发特征研究第21-26页
    2.1 空白水驱开采特点第21页
    2.2 一条带油层含水饱和度高是聚驱油井含水高的主要原因第21-24页
        2.2.1 北过一条带是萨北开发区含水最高的区块第21页
        2.2.2 聚驱目的层葡一组水淹程度高、剩余油水驱动用难第21-22页
        2.2.3 采出井点位置含水饱和度直接影响着油井的含水第22-24页
    2.3 一条带层间层内矛盾突出是油井含水上升快的重要原因第24-26页
        2.3.1 水驱开发后的葡一组油层非均质性增强第24页
        2.3.2 层间矛盾突出,油层动用状况变差第24-25页
        2.3.3 注入水低效突进明显,提水后含水上升速度加快第25-26页
第三章 北过一条带聚合物驱解读那见效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第26-35页
    3.1 聚驱阶段开采特点第26-29页
    3.2 北部过渡带聚驱见效特征研究第29-32页
        3.2.1 注采完善中心井聚驱效果好于边角井第29-30页
        3.2.2 剩余油饱和度高低含水井区先见效第30-32页
        3.2.3 调剖中心井区见效明显第32页
    3.3 见效差异影响因素研究第32-35页
        3.3.1 含水高物质基础差,影响油井整体见效比例第32-33页
        3.3.2 井点水淹差异大,含水饱和度影响油井效果第33-34页
        3.3.3 聚驱后再利用井,二次聚驱效果差第34-35页
第四章 提高采收率综合调整方法及效果研究第35-44页
    4.1 聚合物分子量注入方案优化研究第35-37页
        4.1.1 提高注入压力克服原油粘度,利于改善开发效果第35页
        4.1.2 注入高分子前置段塞,封堵高渗透条带第35-36页
        4.1.3 实施分类优化,提高各类油层动用程度第36页
        4.1.4 高低浓度交替段塞注入方式优化第36-37页
    4.2 同井场、主流线水驱注入井封堵时机及效果研究第37-38页
        4.2.1 水驱井封堵原则第37页
        4.2.2 水驱井封堵效果第37-38页
    4.3 聚驱阶段调剖选井原则及效果第38-39页
        4.3.1 注聚前深度调剖封堵高渗透层第38-39页
        4.3.2 注聚中期调剖改善低效无效循环第39页
    4.4 分层注入工艺及在聚驱中应用效果研究第39-40页
    4.5 优化措施井层,促进聚驱受效第40-42页
        4.5.1 含水低值期、液量下降幅度大井的压裂第41页
        4.5.2 含水低值期、油层发育差井的压裂第41页
        4.5.3 含水回升期、见聚浓度高井的压裂第41-42页
    4.6 断层区补充井注采系统调整第42-44页
结论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柱塞注聚泵保粘改造研究
下一篇:稠油油田注蒸汽化学辅助水热裂解技术提高采收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