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引言 | 第8-18页 |
·国内外牧草耐旱性研究 | 第8-12页 |
·国内外牧草耐旱性评价研究进展 | 第8-9页 |
·国内外牧草耐旱性生理基础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国内外牧草耐旱性生产性能研究 | 第10-11页 |
·国内外牧草耐旱性研究方法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苜蓿耐旱性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及热点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苜蓿耐旱性形态学的研究 | 第14页 |
·苜蓿耐旱性生产性能的研究 | 第14-15页 |
·苜蓿耐旱性生理学的研究 | 第15页 |
·苜蓿的耐旱性评价的研究 | 第15-16页 |
·生物技术在研究苜蓿耐旱性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转基因方法 | 第16页 |
·标记技术 | 第16-17页 |
·展望 | 第17页 |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6页 |
·实验材料 | 第18-20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苜蓿幼苗耐旱性评价方法 | 第20-21页 |
·幼苗耐旱性生理基础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数据统计方法 | 第23-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耐旱性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26-27页 |
·出苗的整齐度与耐旱性存活率相关分析结果 | 第27页 |
·苜蓿耐旱性生理基础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脯氨酸含量两次测定结果的比较 | 第27页 |
·细胞膜透性两次测定结果的比较 | 第27-29页 |
·过氧化物酶(POD)两次测定结果的比较 | 第29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两次测定结果的比较 | 第29-31页 |
·苜蓿耐旱性与生理基础的相关性 | 第31页 |
4 讨论 | 第31-33页 |
·133 份苜蓿材料耐旱性差异分析 | 第31页 |
·苜蓿耐旱性生理基础差异分析 | 第31-32页 |
·脯氨酸含量两次测定结果的比较 | 第31-32页 |
·细胞膜透性两次测定结果的比较 | 第32页 |
·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两次测定结果的比较 | 第32页 |
·苜蓿耐旱性评价方法的讨论 | 第32页 |
·发芽指数与苜蓿耐旱性相关分析的讨论 | 第32-33页 |
5 结论 | 第33-34页 |
·2008 和2009 两年耐旱性评价综合结果 | 第33页 |
·苜蓿的发芽指数与之耐旱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 第33页 |
·10 份苜蓿材料耐旱性生理基础的研究结果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0页 |
作者简介 | 第40-41页 |
附彩图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