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无轴承电机的特点 | 第9-10页 |
1.3 定子型永磁电机 | 第10-13页 |
1.3.1 发展背景 | 第10-11页 |
1.3.2 磁通切换电机 | 第11-13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定子永磁型无轴承磁通切换电机悬浮结构及悬浮力模型 | 第14-39页 |
2.1 六相单绕组悬浮结构 | 第14-24页 |
2.1.1 三相机械轴承支撑式FSPM电机结构分析 | 第15-17页 |
2.1.2 六相BFSPM绕组分相 | 第17-18页 |
2.1.3 六相BFSPM悬浮机理 | 第18-21页 |
2.1.4 六相BFSPM Ansoft有限元分析 | 第21-24页 |
2.2 悬浮力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4-37页 |
2.2.1 无偏心悬浮力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4-30页 |
2.2.2 无偏心悬浮力数学模型的验证 | 第30-31页 |
2.2.3 有偏心悬浮力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1-37页 |
2.3 总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永磁型无轴承磁通切换电机设计及参数的优化 | 第39-53页 |
3.1 电机本体设计 | 第39-41页 |
3.1.1 电机主要性能参数的关系 | 第39-40页 |
3.1.2 样机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3.2 电机参数的优化分析 | 第41-48页 |
3.2.1 磁饱和问题的提出 | 第41-43页 |
3.2.2 磁饱和问题的解决 | 第43-48页 |
3.3 BFSPM的定型及其实物 | 第48-52页 |
3.3.1 BFSPM的定型 | 第48-50页 |
3.3.2 BFSPM模型及其实物对比 | 第50-52页 |
3.4 总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BFSPM悬浮力仿真建模及实验 | 第53-63页 |
4.1 BFSPM悬浮控制策略 | 第53-54页 |
4.2 BFSPM无偏心悬浮力建模及仿真 | 第54-60页 |
4.2.1 BFSPM的建模 | 第55-57页 |
4.2.2 BFSPM悬浮力仿真分析 | 第57-60页 |
4.3 BFSPM有偏心运行及悬浮控制实验 | 第60-62页 |
4.4 总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BFSPM缺一相矢量转矩控制 | 第63-78页 |
5.1 BFSPM缺一相转矩模型 | 第63-69页 |
5.2 BFSPM缺一相矢量控制 | 第69-77页 |
5.2.1 常用的交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方法及其分析 | 第69页 |
5.2.2 BPSPM i_d=0矢量控制方式的实现 | 第69-71页 |
5.2.3 系统仿真及实验 | 第71-77页 |
5.3 总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BFSPM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 | 第78-87页 |
6.1 引言 | 第78页 |
6.2 实验装置简介 | 第78-79页 |
6.3 BFSPM伺服控制全数字硬件系统设计 | 第79-83页 |
6.3.1 供电电源模块 | 第79-80页 |
6.3.2 PWM驱动模块 | 第80-81页 |
6.3.3 QEP测速模块 | 第81页 |
6.3.4 AD调理模块 | 第81-82页 |
6.3.5 DA输出模块 | 第82页 |
6.3.6 故障检测模块 | 第82-83页 |
6.3.7 CPLD可编程逻辑保护模块 | 第83页 |
6.4 软件系统设计 | 第83-8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7.1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87-88页 |
7.2 后续研究工作与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附录 | 第93-94页 |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