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EG2000图像压缩算法优化及VLSI设计实现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2-14页 |
1.1.1 JPEG2000简介 | 第12-13页 |
1.1.2 JPEG2000的算法流程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结构创新 | 第17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背景知识 | 第19-27页 |
2.1 小波变换算法分析 | 第19-23页 |
2.1.1 小波变换的简介 | 第19-21页 |
2.1.2 离散小波变换 | 第21页 |
2.1.3 小波提升算法 | 第21-22页 |
2.1.4 小波变换的算法简介 | 第22-23页 |
2.2 位平面编码的算法分析 | 第23-26页 |
2.2.1 位平面编码算法简介 | 第23-24页 |
2.2.2 多通道编码策略 | 第24-26页 |
2.3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总体设计 | 第27-45页 |
3.1 JPEG2000压缩算法的整体设计思路 | 第27-29页 |
3.1.1 小波变换的算法优化 | 第27-28页 |
3.1.2 位平面编码(EBC)算法优化 | 第28页 |
3.1.3 小波变换与位平面编码之间数据传输结构 | 第28-29页 |
3.2 小波变换算法分析和设计思路 | 第29-34页 |
3.2.1 2 维行列结构简介 | 第29页 |
3.2.2 算法的数据扫描形式 | 第29-30页 |
3.2.3 结构分析 | 第30-31页 |
3.2.4 行与列处理单元 | 第31-34页 |
3.2.5 中间数据缓冲 | 第34页 |
3.3 位平面算法分析和设计思路 | 第34-38页 |
3.3.1 构成三通道4种编码原语 | 第35页 |
3.3.2 零编码 | 第35-36页 |
3.3.3 符号编码 | 第36-37页 |
3.3.4 幅度细化编码 | 第37页 |
3.3.5 游程编码 | 第37-38页 |
3.4 位平面编码的三通道 | 第38-44页 |
3.4.1 重要性编码通道流程 | 第38-39页 |
3.4.2 幅度细化编码通道流程 | 第39-40页 |
3.4.3 清除编码通道流程 | 第40-41页 |
3.4.4 结构分析 | 第41-42页 |
3.4.5 算法结构优化 | 第42-44页 |
3.5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优化结构的实现 | 第45-55页 |
4.1 小波变换优化结构的实现 | 第45-49页 |
4.1.1 WDT的设计 | 第45页 |
4.1.2 输入数据缓存模块 | 第45-46页 |
4.1.3 中间结果缓存模块 | 第46-47页 |
4.1.4 2×2 二维行列变换模 | 第47-48页 |
4.1.5 小波变换结构实现 | 第48-49页 |
4.2 位平面编码优化结构的实现 | 第49-51页 |
4.2.1 EBC的设计 | 第49-50页 |
4.2.2 预测模块 | 第50页 |
4.2.3 编码三通道 | 第50页 |
4.2.4 输出缓冲模块 | 第50-51页 |
4.2.5 位平面编码硬件实现 | 第51页 |
4.3 中间数据处理传输的实现 | 第51-54页 |
4.3.1 小波系数扫描方式 | 第52页 |
4.3.2 位平面判定 | 第52-53页 |
4.3.3 中间数据处理传输模块 | 第53页 |
4.3.4 中间数据处理传输模块实现 | 第53-54页 |
4.4 设计的整体实现 | 第54页 |
4.5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模块的功能验证 | 第55-60页 |
5.1 对小波变换优化结构验证 | 第55-56页 |
5.1.1 小波变换模块的实验验证 | 第55页 |
5.1.2 小波变换模块的时序分析 | 第55-56页 |
5.2 对位平面编码优化结构验证 | 第56-58页 |
5.2.1 位平面编码模块的验证 | 第56-57页 |
5.2.2 小波变换模块的时序分析 | 第57-58页 |
5.3 整体设计结构时序分析 | 第58-59页 |
5.4 小结 | 第59-60页 |
结束语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