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1.1 甘薯的生产现状及用途 | 第8页 |
1.2 甘薯病毒的种类和危害 | 第8-9页 |
1.3 甘薯病毒的检测方法 | 第9-13页 |
1.3.1 生物学鉴定方法 | 第9页 |
1.3.2 形态鉴定法 | 第9-10页 |
1.3.3 血清学方法 | 第10-11页 |
1.3.3.1 酶联免疫吸附法 | 第10-11页 |
1.3.3.2 斑点酶联免疫吸附法 | 第11页 |
1.3.3.3 免疫电镜法(ISEM) | 第11页 |
1.3.4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1-13页 |
1.3.4.1 核酸杂交技术 | 第11-12页 |
1.3.4.2 滚环扩增技术 | 第12页 |
1.3.4.3 siRNA深度测序技术 | 第12页 |
1.3.4.4 PCR检测技术 | 第12-13页 |
1.4 甘薯杆状DNA病毒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4.1 杆状DNA病毒的分类 | 第13-14页 |
1.4.2 Badnavirus病毒的特征 | 第14-15页 |
1.4.3 甘薯杆状DNA病毒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 引言 | 第16-17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7-23页 |
3.1 材料 | 第17-18页 |
3.1.1 病毒材料 | 第17页 |
3.1.2 质粒和菌株 | 第17页 |
3.1.3 寡核苷酸引物 | 第17页 |
3.1.4 酶和试剂 | 第17-18页 |
3.2 方法 | 第18-23页 |
3.2.1 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8-21页 |
3.2.1.1 植物总DNA的提取 | 第18页 |
3.2.1.2 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18-19页 |
3.2.1.3 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19页 |
3.2.1.4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 | 第19页 |
3.2.1.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19-20页 |
3.2.1.6 转化大肠杆菌 | 第20页 |
3.2.1.7 质粒提取 | 第20页 |
3.2.1.8 重组质粒的PCR验证 | 第20-21页 |
3.2.2 SPBV-A和SPBV-B的分子检测 | 第21页 |
3.2.2.1 PCR扩增 | 第21页 |
3.2.2.2 序列测定 | 第21页 |
3.2.3 SPBV-A和SPBV-B基因组序列测定 | 第21页 |
3.2.3.1 SPBV-A和SPBV-B全基因组序列的克隆策略 | 第21页 |
3.2.3.2 PCR及序列测定 | 第21页 |
3.2.3.3 序列的拼接 | 第21页 |
3.2.4 SPBV-A和SPBV-B CP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21-23页 |
3.2.4.1 引物设计 | 第21-22页 |
3.2.4.2 CP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2-23页 |
3.2.5 原核表达载体的鉴定 | 第23页 |
3.2.6 CP基因的诱导表达和SDS-PAGE | 第2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3-34页 |
4.1 SPBV-A和SPBV-B的分子检测 | 第23-24页 |
4.2 SPBV-A和SPBV-B基因组序列测定 | 第24-31页 |
4.2.1 SPBV-A基因组序列测定 | 第24-27页 |
4.2.2 SPBV-B基因组序列测定 | 第27-31页 |
4.3 SPBV-A和SPBV-B CP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31-34页 |
4.3.1 SPBV CP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1-33页 |
4.3.1.1 SPBV-A CP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1-32页 |
4.3.1.2 SPBV-B CP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2-33页 |
4.3.2 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 | 第33-34页 |
4.3.3 抗体制备 | 第34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34-36页 |
5.1 结论 | 第34页 |
5.1.1 明确了我国甘薯上SPBV-A和SPBV-B的发生分布和分子变异情况 | 第34页 |
5.1.2 获得了SPBV-A和SPBV-B部分基因组序列,并明确了其分子变异情况 | 第34页 |
5.1.3 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了SPBV-B的CP基因片段 | 第34页 |
5.2 讨论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2页 |
附录1 | 第42-44页 |
附录2 | 第44-45页 |
ABSTRACT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