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诊断学论文--影像诊断学论文--超声波诊断论文

应用高频超声对比研究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小腿段动脉血流动力学特征

中文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2页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第15-16页
第1章 引言第16-19页
第2章 资料和方法第19-22页
    2.1 一般资料第19页
        2.1.1 基本资料第19页
        2.1.2 实验组分组第19页
    2.2 检查方法第19-20页
    2.3 质量控制第20页
    2.4 数据统计及分析第20-22页
第3章 结果第22-30页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信息构成均衡性检验第22页
    3.2 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左右两侧各指标比较第22-25页
        3.2.1 实验组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左右两侧各指标比较第22-23页
        3.2.2 对照组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左右两侧各指标比较第23-25页
    3.3 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第25-27页
        3.3.1 胫前动脉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第25页
        3.3.2 胫后动脉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第25-26页
        3.3.3 腓动脉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第26-27页
    3.4 实验组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不同运动时间的内径及IMT比较第27-29页
        3.4.1 胫前动脉不同运动时间的ID及IMT比较第27页
        3.4.2 胫后动脉不同运动时间的ID及IMT比较第27-28页
        3.4.3 腓动脉不同运动时间的ID及IMT比较第28-29页
    3.5 对照组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ID与实验组A、B、C组的比较第29-30页
第4章 讨论第30-36页
    4.1 实验组及对照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侧别比较分析第31页
    4.2 运动对下肢动脉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分析第31-35页
    4.3 实验组与对照组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腓动脉内径的先天性差异分析第35-36页
第5章 结论第36-37页
综述第37-46页
参考文献第46-56页
附图第56-57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57-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EBUS-GS-TBLB在老年肺外周型病变中的应用
下一篇:MT01对人成骨样细胞MG63表达TLR7和TLR9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