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利用二氧化碳合成线型和刷状聚合物及其结构与性能

致谢第4-5页
本文使用英文缩写及符号注释第5-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41页
    1.1 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化学利用第15-16页
    1.2 将CO_2引入于主链第16-22页
        1.2.1 与烯烃、炔烃共聚第17-18页
        1.2.2 与环氮化合物共聚第18页
        1.2.3 聚碳酸酯第18-22页
    1.3 CO_2基聚碳酸酯的性能第22-29页
        1.3.1 降解性第22页
        1.3.2 热性能第22-25页
        1.3.3 结晶性聚碳酸酯第25-29页
    1.4 将CO_2引入于侧链第29-33页
        1.4.1 CO_2与环氧化物偶合反应合成五元环状碳酸酯第29-31页
        1.4.2 将CO_2引入聚合物侧链第31-33页
    1.5 课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3-34页
    1.6 参考文献第34-41页
第二章 环氧十一烯酸甲酯与CO_2共聚第41-62页
    2.1 引言第41-43页
    2.2 实验部分第43-46页
        2.2.1 主要原料与试剂第43页
        2.2.2 主要分析仪器第43-44页
        2.2.3 Zn-Co(Ⅲ)DMCC催化剂的制备第44页
        2.2.4 环氧十一烯酸甲酯的制备第44-45页
        2.2.5 CO_2与环氧十一烯酸甲酯(EMU)共聚第45-4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6-59页
        2.3.1 环氧十一烯酸甲酯的合成第46-48页
        2.3.2 CO_2与环氧十一烯酸甲酯(EMU)共聚合成全交替聚碳酸酯第48-59页
    2.4 小结第59页
    2.5 参考文献第59-62页
第三章 CO_2基聚氨酯和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第62-73页
    3.1 引言第62-63页
    3.2 实验部分第63-65页
        3.2.1 主要原料与试剂第63-64页
        3.2.2 主要分析仪器第64页
        3.2.3 聚氨酯(PU)的制备第64-65页
        3.2.4 三嵌段共聚物PLLA-PC-PLLA的合成第6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5-71页
        3.3.1 聚氨酯(PU)的制备第65-68页
        3.3.2 三嵌段共聚物PLLA-PC-PLLA的合成第68-71页
    3.4 小结第71页
    3.5 参考文献第71-73页
第四章 利用CO_2化学合成两亲性聚合物分子刷第73-91页
    4.1 引言第73-76页
    4.2 实验部分第76-79页
        4.2.1 主要原料与试剂第76-77页
        4.2.2 主要分析仪器第77-78页
        4.2.3 PGMA的合成第78页
        4.2.4 PDOMA的合成第78页
        4.2.5 PGMA-g-PEG的合成第78-79页
        4.2.6 PGMA-g-DDA的合成第79页
        4.2.7 PGMA-g-PEG_(44)胶束的制备第7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9-87页
        4.3.1 PGMA和PDOMA的合成第79-81页
        4.3.2 PGMA-g-PEG和PGMA-g-DDA聚合物分子刷的合成第81-84页
        4.3.3 分子刷的热性能第84-86页
        4.3.4 聚合物分子刷PGMA-g-PEG_(44)的自组装行为研究第86-87页
    4.4 小结第87-88页
    4.5 参考文献第88-91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91-92页
作者简历、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2-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扬州新华增强塑管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
下一篇:CM地勘院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