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符号对照表 | 第10-11页 |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架构 | 第17-20页 |
| 第二章 预备知识 | 第20-26页 |
| 2.1 Hash函数 | 第20页 |
| 2.2 代数学基础 | 第20-22页 |
| 2.2.1 群 | 第20-21页 |
| 2.2.2 环 | 第21页 |
| 2.2.3 域 | 第21页 |
| 2.2.4 双线性映射 | 第21-22页 |
| 2.3 计算复杂性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 2.4 可证明安全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 2.4.1 困难问题假设 | 第23-24页 |
| 2.4.2 信任等级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密码学技术及密钥协商基础理论 | 第26-34页 |
| 3.1 公钥密码学 | 第26-29页 |
| 3.1.1 PKI | 第26-27页 |
| 3.1.2 ID-PKC | 第27页 |
| 3.1.3 CL-PKC | 第27-29页 |
| 3.2 经典密钥协商协议 | 第29-34页 |
| 3.2.1 DH (Diffie-Hellman)协议 | 第29-30页 |
| 3.2.2 AP协议 | 第30-31页 |
| 3.2.3 W. Chen协议 | 第31-34页 |
| 第四章 CL-PKC系统下单向两方认证密钥协商协议的设计 | 第34-54页 |
| 4.1 Lei Zhang协议 | 第34-35页 |
| 4.2 安全模型 | 第35-39页 |
| 4.2.1 CL-PKC系统下单向两方认证密钥协商协议的构成 | 第35-36页 |
| 4.2.2 CL-PKC系统下单向两方认证密钥协商协议的安全性要求 | 第36-37页 |
| 4.2.3 形式化安全模型 | 第37-39页 |
| 4.3 协议设计 | 第39-40页 |
| 4.4 安全性分析 | 第40-51页 |
| 4.5 协议的拓展方向 | 第51-52页 |
| 4.5.1 抵抗私钥泄漏假冒攻击 | 第52页 |
| 4.5.2 前向安全性 | 第52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致谢 | 第60-62页 |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