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多肽的自组装 | 第11-15页 |
1.1.1 自组装肽的分类 | 第11-13页 |
1.1.2 影响自组装的因素 | 第13-14页 |
1.1.3 阳离子肽的抗菌活性 | 第14-15页 |
1.2 阳离子穿膜肽 | 第15-21页 |
1.2.1 穿膜肽的分类 | 第15-19页 |
1.2.2 穿膜肽的入胞机制 | 第19页 |
1.2.3 穿膜肽的应用 | 第19-21页 |
1.3 计算机模拟在自组装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4页 |
1.3.1 DPD原理 | 第21-22页 |
1.3.2 Flory-Huggins参数的测定 | 第22-24页 |
1.4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阳离子肽的自组装 | 第26-42页 |
2.1 前言 | 第26-27页 |
2.2 DPD粗粒化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计算 | 第27-29页 |
2.2.1 PA-28的粗粒化模型及参数计算 | 第27-28页 |
2.2.2 PAR_9NP2的粗粒化模型及参数计算 | 第28-29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2.3.1 试剂与仪器 | 第29-30页 |
2.3.2 阳离子肽母液的制备 | 第30-31页 |
2.3.3 阳离子肽的结构表征 | 第31页 |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1页 |
2.3.5 动态光散射(DLS) | 第31页 |
2.3.6 临界胶束浓度(CMC) | 第31-32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2-41页 |
2.4.1 自组装模拟结果 | 第32-35页 |
2.4.2 阳离子肽材料表征 | 第35-37页 |
2.4.3 阳离子肽的自组装纳米结构 | 第37-39页 |
2.4.4 阳离子肽在水溶液中的粒径分布 | 第39-40页 |
2.4.5 PAR_9NP2的临界胶束浓度 | 第40-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自组装阳离子肽的体外抗菌活性及作用机制 | 第42-54页 |
3.1 前言 | 第4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2-45页 |
3.2.1 原料与仪器 | 第42-43页 |
3.2.2 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 | 第43-44页 |
3.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44页 |
3.2.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44页 |
3.2.5 相对电导率测定 | 第44-4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2页 |
3.3.1 体外抗菌活性分析 | 第45-47页 |
3.3.2 抗菌机理研究 | 第47-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自组装阳离子肽的体内药效及溶血评价 | 第54-60页 |
4.1 前言 | 第5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4-55页 |
4.2.1 实验动物 | 第54页 |
4.2.2 原料与仪器 | 第54-55页 |
4.2.3 溶血毒性测定 | 第55页 |
4.2.4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鼠脑膜炎模型的建立 | 第55页 |
4.2.5 体内抗菌活性测定 | 第5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5-59页 |
4.3.1 溶血毒性评价 | 第55-56页 |
4.3.2 体内抗菌作用 | 第56-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附录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件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