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骨料碳化处理对再生混凝土渗透性和界面的影响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2.1 再生骨料混凝土存在问题 | 第19页 |
2.2 再生骨料的强化方法 | 第19-20页 |
2.3 碳化强化再生骨料的机理 | 第20-21页 |
2.4 再生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 第21页 |
2.5 再生骨料界面过渡区研究 | 第21-2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23-31页 |
3.1 主要原材料及其性能 | 第23-24页 |
3.1.1 纯硅酸盐水泥 | 第23页 |
3.1.2 砂 | 第23页 |
3.1.3 再生骨料/天然骨料 | 第23-24页 |
3.1.4 CO_2气体 | 第24页 |
3.1.5 CO_2气体 | 第24页 |
3.2 试样制备和养护 | 第24-25页 |
3.3 再生骨料的碳化处理 | 第25页 |
3.4 试验方法 | 第25-31页 |
3.4.1 骨料性能测试 | 第25-26页 |
3.4.2 抗压强度 | 第26页 |
3.4.3 吸水率试验 | 第26页 |
3.4.4 Autoclam气体渗透和水渗透试验 | 第26-27页 |
3.4.5 碳化深度试验 | 第27页 |
3.4.6 快速氯离子迁移 | 第27页 |
3.4.7 显微硬度 | 第27-29页 |
3.4.8 热重分析 | 第29页 |
3.4.9 XRD分析 | 第29页 |
3.4.10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9页 |
3.4.11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9-30页 |
3.4.12 提取硅胶实验 | 第30-31页 |
第4章 再生骨料的碳化处理对混凝土中渗透性的影响 | 第31-40页 |
4.1 前言 | 第31页 |
4.2 再生骨料特性 | 第31-32页 |
4.3 抗压强度 | 第32页 |
4.4 吸水率 | 第32-33页 |
4.5 Autoclam气体渗透、水渗透性 | 第33-35页 |
4.6 碳化深度 | 第35-36页 |
4.7 快速氯离子迁移 | 第36-37页 |
4.8 混凝土性能对比 | 第37-39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新旧界面过渡区的影响 | 第40-52页 |
5.1 前言 | 第40页 |
5.2 再生骨料碳化前后热重分析 | 第40-41页 |
5.3 再生骨料碳化前后红外分析 | 第41-42页 |
5.4 显微硬度 | 第42-45页 |
5.5 背散射图像(BSE) | 第45-47页 |
5.5.1 旧界面背散射图像 | 第45-46页 |
5.5.2 新界面背散射图像 | 第46-47页 |
5.6 界面过渡区物相组成 | 第47-51页 |
5.6.1 孔隙率 | 第49-50页 |
5.6.2 氢氧化钙 | 第50页 |
5.6.3 龄期对界面过渡区物相分布的影响 | 第50-5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6章 碳化水泥粉末特性和对水泥水化的影响 | 第52-64页 |
6.1 前言 | 第52页 |
6.2 碳化再生粉末的特性 | 第52-57页 |
6.2.1 碳化粉末的热重分析 | 第52-53页 |
6.2.2 XRD分析 | 第53-54页 |
6.2.3 红外分析 | 第54-56页 |
6.2.4 环境扫描电镜 | 第56-57页 |
6.3 提取硅胶的特性 | 第57页 |
6.4 水化热 | 第57-61页 |
6.5 抗压强度 | 第61-62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