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水交换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海洋环境容量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4 辽河口区域的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 本文的工作 | 第16-18页 |
2 研究区域环境概况 | 第18-25页 |
2.1 河口的定义 | 第18页 |
2.2 辽河口地理位置 | 第18-19页 |
2.3 河流概况 | 第19-21页 |
2.3.1 双台子河 | 第19-20页 |
2.3.2 大辽河 | 第20页 |
2.3.3 大凌河与小凌河 | 第20-21页 |
2.4 河口潮汐与潮流 | 第21-22页 |
2.4.1 潮汐 | 第21-22页 |
2.4.2 潮流 | 第22页 |
2.5 径流与降水 | 第22-23页 |
2.6 辽河口湿地概况 | 第23-25页 |
3 河口水动力数值模拟 | 第25-38页 |
3.1 FVCOM数值模式简介 | 第25-31页 |
3.1.1 σ坐标系变换 | 第25-29页 |
3.1.2 边界条件 | 第29-30页 |
3.1.3 三角形网格的设计 | 第30-31页 |
3.1.4 变边界处理方法 | 第31页 |
3.2 模型配置与验证 | 第31-35页 |
3.2.1 辽河口海域网格设置 | 第31-33页 |
3.2.2 模型验证 | 第33-35页 |
3.3 辽河口潮波系统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辽河口物质输运时间尺度的数值模拟 | 第38-49页 |
4.1 质点跟踪方法的物质输运时间数值模式 | 第38-42页 |
4.2 基于CART理论的物质输运时间数值模拟 | 第42-45页 |
4.2.1 浓度分布函数和浓度方程 | 第42-44页 |
4.2.2 平均年龄的假设 | 第44页 |
4.2.3 年龄浓度和年龄方程 | 第44-45页 |
4.3 年龄的平面分布特点 | 第45-49页 |
4.3.1 大辽河年龄平面分布 | 第45-47页 |
4.3.2 双台子河年龄平面分布 | 第47-49页 |
5 陆源入海污染物在河口的存留和分配特征 | 第49-61页 |
5.1 河口入海污染物通量 | 第49-50页 |
5.2 辽河口水质现状 | 第50-51页 |
5.3 辽东湾北部河口区污染源-水质响应关系 | 第51-55页 |
5.4 辽东湾水域无机氮稳定存留量分配特征矩阵 | 第55-61页 |
5.4.1 物质输运稳定存留特征矩阵 | 第55-57页 |
5.4.2 辽东湾北部河口区污染物存留分配矩阵特征 | 第57-58页 |
5.4.3 有源污染区的互相影响 | 第58-59页 |
5.4.4 关于互相影响的判断 | 第59-61页 |
6 辽东湾北部河口区环境容量 | 第61-70页 |
6.1 海洋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 | 第61-66页 |
6.1.1 箱式模型 | 第61-62页 |
6.1.2 分担率法 | 第62-63页 |
6.1.3 最优化法 | 第63-66页 |
6.2 辽河口海域无机氮环境容量研究 | 第66-70页 |
6.2.1 基于稳定存留矩阵的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 | 第67页 |
6.2.2 排放总量控制意义下的环境容量 | 第67-68页 |
6.2.3 辽东湾北部河口区无机氮环境容量 | 第68-70页 |
7 结论 | 第70-7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0-72页 |
7.2 不足与讨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