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29页 |
2.1 产业政策概述 | 第19-20页 |
2.2 政策过程及其阶段 | 第20-23页 |
2.2.1 政策过程的内涵 | 第20-21页 |
2.2.2 政策过程的阶段 | 第21-23页 |
2.3 政策工具及其类型 | 第23-25页 |
2.3.1 政策工具的内涵 | 第23-24页 |
2.3.2 政策工具的类型 | 第24-25页 |
2.4 公共选择理论及其主要内容 | 第25-29页 |
2.4.1 公共选择理论的内涵 | 第25-26页 |
2.4.2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6-29页 |
第3章 我国地方炼化产业政策的演变过程 | 第29-44页 |
3.1 我国地方炼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 第29-31页 |
3.2 国家对地方炼化产业的严格管控阶段 | 第31-33页 |
3.2.1 严格管控阶段的主要政策 | 第31-32页 |
3.2.2 严格管控阶段的政策效果 | 第32-33页 |
3.3 国家对地方炼化产业的清理整顿阶段 | 第33-36页 |
3.3.1 清理整顿阶段的主要政策 | 第33-35页 |
3.3.2 清理整顿阶段的政策效果 | 第35-36页 |
3.4 国家对地方炼化产业的监督管理阶段 | 第36-39页 |
3.4.1 监督管理阶段的主要政策 | 第37-38页 |
3.4.2 监督管理阶段的政策效果 | 第38-39页 |
3.5 国家对地方炼化产业的引导规范阶段 | 第39-42页 |
3.5.1 引导规范阶段的主要政策 | 第39-41页 |
3.5.2 引导规范阶段的政策效果 | 第41-42页 |
3.6 我国地方炼化产业政策的发展特点 | 第42-44页 |
第4章 我国地方炼化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4-57页 |
4.1 政策过程不规范导致政策的乏力 | 第44-48页 |
4.1.1 政策制定中的非均衡性 | 第44-45页 |
4.1.2 政策执行中的差异性 | 第45-47页 |
4.1.3 政策评估标准的非客观性 | 第47-48页 |
4.2 政策工具单一导致政策的欠缺 | 第48-51页 |
4.2.1 政策工具选择的类型不恰当 | 第48-50页 |
4.2.2 政策工具的回应性不高 | 第50页 |
4.2.3 政策工具实施结果的低效性 | 第50-51页 |
4.3 政府自利性导致政策的偏颇 | 第51-57页 |
4.3.1 政策并未以产业发展为目标 | 第52-53页 |
4.3.2 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干预政府决策 | 第53-55页 |
4.3.3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利益的博弈 | 第55-57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地方炼化产业政策的对策与建议 | 第57-67页 |
5.1 规范政策过程 | 第57-60页 |
5.1.1 增强政策制定的权威性 | 第57-58页 |
5.1.2 严格政策执行的过程 | 第58-59页 |
5.1.3 建立客观的评估标准,公开评估过程 | 第59-60页 |
5.2 完善政策工具 | 第60-63页 |
5.2.1 选择恰当的政策工具类型 | 第60-61页 |
5.2.2 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加强回应性 | 第61-62页 |
5.2.3 注重各政策工具间的优势互补,提高有效性 | 第62-63页 |
5.3 矫正政府的自利性 | 第63-67页 |
5.3.1 回归政策的产业发展目标 | 第63-64页 |
5.3.2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利益集团干预 | 第64-65页 |
5.3.3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目标趋向一致性 | 第65-6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