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周围神经损伤及治疗 | 第11-12页 |
1.2 组织工程神经修复生物材料 | 第12-15页 |
1.2.1 天然高分子 | 第13-14页 |
1.2.2 合成高分子材料 | 第14-15页 |
1.3 聚乳酸及其改性 | 第15-20页 |
1.3.1 聚乳酸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2 RGD多肽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3 纳米羟基磷灰石的研究 | 第19-20页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1.4.1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PRGD的制备与表征 | 第22-36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23-24页 |
2.2.1 原料与试剂 | 第23页 |
2.2.2 实验所需仪器 | 第23-24页 |
2.3 试验部分 | 第24-26页 |
2.3.1 聚乳酸侧链上接枝马来酸酐(PLA-MA)的制备 | 第24页 |
2.3.2 PRGD的制备 | 第24-25页 |
2.3.3 合成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 第25-26页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2.4.1 材料红外光谱分析 | 第26-28页 |
2.4.2 材料核磁共振碳谱分析 | 第28-29页 |
2.4.3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第29-30页 |
2.4.4 PLA-MA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30-33页 |
2.4.5 GPC的测定结果 | 第33页 |
2.4.6 PRGD中氨基酸含量的测试 | 第33-34页 |
2.5 结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PRGD/PDLLA/n-HAP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36-48页 |
3.1 前言 | 第36页 |
3.2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36-37页 |
3.2.1 原料与试剂 | 第36-37页 |
3.2.2 实验所需仪器 | 第37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37-39页 |
3.3.1 纳米羟基磷灰石的改性 | 第37-38页 |
3.3.2 复合膜的制备 | 第38页 |
3.3.3 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 第38-39页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3.4.1 XRD分析 | 第39-40页 |
3.4.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40-41页 |
3.4.3 热重分析(TGA) | 第41-42页 |
3.4.4 粒度分析 | 第42-43页 |
3.4.5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 | 第43-44页 |
3.4.6 复合膜亲水性能的测试分析 | 第44-45页 |
3.4.7 复合膜热重的测试分析 | 第45-46页 |
3.4.8 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分析 | 第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PRGD/PDLLA/n-HAP复合膜的降解性能 | 第48-57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2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49-50页 |
4.2.1 原料与试剂 | 第49页 |
4.2.2 实验所需仪器 | 第49-50页 |
4.3 试验部分 | 第50-51页 |
4.3.1 复合材料降解实验的设计 | 第50页 |
4.3.2 降解过程中pH值的测定 | 第50页 |
4.3.3 降解过程中失重率的测定 | 第50页 |
4.3.4 SEM观察材料表面形貌的变化 | 第50-51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51-54页 |
4.4.1 pH值的变化 | 第51-52页 |
4.4.2 失重率的变化 | 第52-53页 |
4.4.3 材料表面形貌的观察 | 第53-54页 |
4.5 讨论 | 第54-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PRGD/PDLLA/n-HAP复合膜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 第57-66页 |
5.1 引言 | 第57-58页 |
5.2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58-59页 |
5.2.1 原料与试剂 | 第58页 |
5.2.2 实验所需仪器 | 第58-59页 |
5.3 实验部分 | 第59-61页 |
5.3.1 材料的细胞毒性试验 | 第59-60页 |
5.3.2 材料对细胞粘附的影响 | 第60-61页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1-64页 |
5.4.1 材料的细胞毒性试验 | 第61-62页 |
5.4.2 材料的细胞粘附性试验 | 第62-64页 |
5.5 讨论 | 第64-6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