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一矿东区Y型通风工作面采空区防灭火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4页 |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2 存在问题 | 第13-14页 |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2 采空区内煤自燃发火机理 | 第17-25页 |
| 2.1 煤炭自燃理论 | 第17-18页 |
| 2.1.1 煤自燃机理 | 第17页 |
| 2.1.2 煤自燃条件 | 第17-18页 |
| 2.2 煤自燃影响因素 | 第18-22页 |
| 2.2.1 内部因素 | 第18-20页 |
| 2.2.2 外部因素 | 第20-22页 |
| 2.3 采空区自燃“三带”理论 | 第22-24页 |
| 2.3.1 自燃“三带”分析 | 第22-23页 |
| 2.3.2 “三带”划分指标 | 第23-24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3 Y型通风方式及采空区防灭火技术 | 第25-35页 |
| 3.1 Y型通风开采自燃发火特点 | 第25-27页 |
| 3.1.1 Y型通风方式 | 第25页 |
| 3.1.2 自燃发火特点 | 第25-27页 |
| 3.2 采空区煤自燃灾害防治依据 | 第27-28页 |
| 3.3 采空区煤自燃灾害防治特性 | 第28-31页 |
| 3.4 采空区煤自燃灾害预测技术 | 第31-32页 |
| 3.5 采空区煤自燃灾害预报技术 | 第32-34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4 现场防灭火试验研究 | 第35-53页 |
| 4.1 工作面概况 | 第35-37页 |
| 4.1.1 工作面简介 | 第35页 |
| 4.1.2 工作面构造发育概述 | 第35-37页 |
| 4.2 工作面推进速度 | 第37-38页 |
| 4.3 灌浆防灭火系统设计 | 第38-40页 |
| 4.3.1 灌浆技术要求 | 第38-39页 |
| 4.3.2 灌浆系统流程 | 第39-40页 |
| 4.4 喷洒阻化剂防灭火设计 | 第40-43页 |
| 4.4.1 阻化剂的选择 | 第40-41页 |
| 4.4.2 阻化剂浓度确定 | 第41页 |
| 4.4.3 阻化剂防火系统选择 | 第41页 |
| 4.4.4 阻化剂防火装备 | 第41页 |
| 4.4.5 阻化剂防火工艺 | 第41-42页 |
| 4.4.6 工作面一次喷洒量 | 第42-43页 |
| 4.5 注氮防灭火系统设计 | 第43-47页 |
| 4.5.1 注氮技术要求 | 第43-45页 |
| 4.5.2 注氮系统流程 | 第45页 |
| 4.5.3 注氮技术安全措施 | 第45-47页 |
| 4.6 自然发火束管监测系统 | 第47页 |
| 4.7 瓦斯综合抽采及效果分析 | 第47-50页 |
| 4.7.1 治理方法 | 第47-48页 |
| 4.7.2 治理效果 | 第48-50页 |
| 4.8 防灭火效果分析 | 第50-51页 |
| 4.9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 5.1 结论 | 第53页 |
| 5.2 展望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个人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