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灾害后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及分解动态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2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成果 | 第13-22页 |
| ·凋落物与非正常凋落物 | 第13页 |
| ·森林凋落量及季节动态 | 第13-16页 |
| ·不同气候区森林凋落量 | 第14页 |
| ·不同海拔森林凋落量 | 第14页 |
| ·不同森林类型凋落量 | 第14-15页 |
| ·不同林龄森林凋落量 | 第15页 |
| ·不同林分结构森林凋落量 | 第15页 |
| ·不同人为干扰森林凋落量 | 第15页 |
| ·森林凋落量动态研究 | 第15-16页 |
| ·凋落物分解及影响因子 | 第16-19页 |
| ·内在因素 | 第16-17页 |
| ·外在因素 | 第17-19页 |
| ·凋落物生态功能 | 第19-20页 |
| ·凋落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第19页 |
| ·凋落物对幼苗更新的影响 | 第19-20页 |
| ·结语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4-31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4-26页 |
| ·气候特点 | 第24页 |
| ·土壤状况 | 第24-25页 |
| ·植被状况 | 第25-26页 |
| ·水文 | 第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 ·样地设置及植被受害调查 | 第26-27页 |
| ·受灾后群落郁闭度的变化 | 第27页 |
| ·凋落物收集 | 第27-28页 |
| ·凋落物分解实验 | 第28-29页 |
| ·养分元素测定 | 第29-30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1-52页 |
| ·不同样地群落结构特征 | 第31-35页 |
| ·不同样地受灾程度 | 第31-32页 |
| ·冰雪灾害对林冠层的损害 | 第32页 |
| ·不同样地的主要树种的重要值 | 第32-33页 |
| ·群落林分结构特点 | 第33-35页 |
| ·凋落物量及其组成 | 第35-40页 |
| ·凋落物量及组成特征 | 第35-37页 |
| ·凋落物量季节动态 | 第37-38页 |
| ·不同受灾程度、不同组分凋落物输入的季节动态 | 第38-40页 |
| ·凋落叶月变化模式 | 第39-40页 |
| ·凋落枝皮月变化模式 | 第40页 |
| ·凋落花果月变化模式 | 第40页 |
| ·其他组分月变化模式 | 第40页 |
| ·凋落物分解的季节动态 | 第40-43页 |
| ·凋落物失重率变化 | 第40-43页 |
| ·不同受灾程度样地凋落物失重率变化 | 第41-42页 |
| ·不同生境凋落物失重率变化 | 第42-43页 |
| ·凋落物分解速率 | 第43页 |
| ·凋落物主要养分释放动态 | 第43-48页 |
| ·不同受灾程度样地凋落物的初始养分含量 | 第44页 |
| ·不同受灾程度样地凋落物养分释放动态 | 第44-46页 |
| ·不同生境凋落物养分释放动态 | 第46-48页 |
| ·风干与烘干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 第48-52页 |
| ·风干与烘干对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 | 第49页 |
| ·风干与烘干对养分元素释放的影响 | 第49-52页 |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2-58页 |
| ·讨论 | 第52-56页 |
| ·森林年凋落量及其组分 | 第52-54页 |
| ·分解速率 | 第54-55页 |
| ·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动态 | 第55页 |
| ·粗死木质体 | 第55-56页 |
| ·环境因子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 第56页 |
| ·结论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 个人简介 | 第63-64页 |
| 导师简介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