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1.1.1 公共场所内母婴空间不足,无法满足需求 | 第12-13页 |
1.1.2 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公共场所内母婴室的建设 | 第13-16页 |
1.1.3 设计规范和参考资料不足 | 第16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1.4 研究范围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7 研究结构框架 | 第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第2章 公共场所内母婴室发展现状及理论研究 | 第20-37页 |
2.1 国外公共场所内母婴室发展现状 | 第20-27页 |
2.1.1 加拿大公共场所内母婴室 | 第20-21页 |
2.1.2 美国公共场所内母婴室 | 第21-23页 |
2.1.3 英国公共场所内母婴室 | 第23页 |
2.1.4 法国公共场所内母婴室 | 第23-24页 |
2.1.5 澳大利亚公共场所内母婴室 | 第24-26页 |
2.1.6 日本公共场所内母婴室 | 第26-27页 |
2.2 我国公共场所内母婴室发展现状 | 第27-32页 |
2.2.1 香港地区公共场所内母婴室 | 第27-29页 |
2.2.2 台湾地区公共场所内母婴室 | 第29-30页 |
2.2.3 大陆地区公共场所内母婴室 | 第30-32页 |
2.3 相关理论研究 | 第32-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公共场所内母婴室现状调研及分析 | 第37-77页 |
3.1 调研简述 | 第37-39页 |
3.1.1 调研目的 | 第37页 |
3.1.2 调研地点 | 第37页 |
3.1.3 调研对象 | 第37页 |
3.1.4 调研方法 | 第37-39页 |
3.2 调研案例与分析 | 第39-65页 |
3.2.1 购物场所内母婴室案例 | 第39-55页 |
3.2.2 交通站场内母婴室案例 | 第55-60页 |
3.2.3 就诊场所内母婴室案例 | 第60-65页 |
3.3 公共场所内母婴室空间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 第65-76页 |
3.3.1 功能配置设计不足 | 第65-66页 |
3.3.2 空间构成设计不足 | 第66-67页 |
3.3.3 面积指标设计不足 | 第67-68页 |
3.3.4 位置和分布设计不足 | 第68-70页 |
3.3.5 室内环境设计不足 | 第70-74页 |
3.3.6 安全防护考虑不足 | 第74-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4章 公共场所内母婴室空间使用人群及其行为分析 | 第77-87页 |
4.1 公共场所内母婴室空间使用人群分析 | 第77-78页 |
4.1.1 新妈妈 | 第77页 |
4.1.2 婴儿 | 第77-78页 |
4.1.3 其他使用者 | 第78页 |
4.2 公共场所内母婴室空间使用人群的行为分析 | 第78-86页 |
4.2.1 新妈妈为婴儿 “换尿布”的行为 | 第78-80页 |
4.2.2 新妈妈为婴儿 “哺乳”的行为 | 第80-83页 |
4.2.3 新妈妈的 “备餐”行为和婴儿的 “等待”行为 | 第83-84页 |
4.2.4 婴儿的 “进食”行为和新妈妈的 “喂食”行为 | 第84-85页 |
4.2.5 新妈妈的 “集乳”行为 | 第85-86页 |
4.2.6 使用中存在的其他行为 | 第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5章 公共场所内母婴室的概念界定与功能配置 | 第87-89页 |
5.1 公共场所内母婴室的概念界定 | 第87页 |
5.2 公共场所内母婴室的功能配置 | 第87-88页 |
5.2.1 “护理”功能 | 第87页 |
5.2.2 “哺乳”功能 | 第87页 |
5.2.3 “备餐”功能 | 第87页 |
5.2.4 “喂食”功能 | 第87页 |
5.2.5 “集乳”功能 | 第87-88页 |
5.2.6 其他功能 | 第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6章 公共场所内母婴室空间设计 | 第89-131页 |
6.1 尺度与设施 | 第89-96页 |
6.1.1 尺度 | 第89-92页 |
6.1.2 设施 | 第92-96页 |
6.2 空间构成 | 第96-108页 |
6.2.1 护理空间 | 第96-98页 |
6.2.2 哺乳空间 | 第98-100页 |
6.2.3 备餐空间 | 第100-102页 |
6.2.4 喂食空间 | 第102-104页 |
6.2.5 集乳空间 | 第104-105页 |
6.2.6 辅助空间 | 第105-108页 |
6.3 流线组织 | 第108-110页 |
6.4 空间组合 | 第110-120页 |
6.4.1 数据测算 | 第110-113页 |
6.4.2 组合类型 | 第113-120页 |
6.5 空间分区 | 第120-123页 |
6.5.1 性别分区 | 第122页 |
6.5.2 洁污分区 | 第122-123页 |
6.5.3 干湿分区 | 第123页 |
6.5.4 动静分区 | 第123页 |
6.6 位置与分布 | 第123-127页 |
6.6.1 位置 | 第123-125页 |
6.6.2 分布 | 第125-127页 |
6.7 室内环境控制 | 第127-129页 |
6.7.1 界面 | 第127-128页 |
6.7.2 照明 | 第128页 |
6.7.3 通风与空气调节 | 第128-129页 |
6.7.4 隔声与吸声 | 第129页 |
6.8 安全防护要求 | 第129-130页 |
6.8.1 安全要求 | 第129页 |
6.8.2 消防要求 | 第129-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结论 | 第131-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7页 |
附录 | 第137-140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137-14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附件 | 第142页 |